1. 首页 > 自学学历资讯

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好吗?

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

《莲花》是作家安妮宝贝(现在笔名为庆山)2006年出版的小说。

小说的文字充满内省和力道。作者似乎什么都写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了,疾病、死亡、原生家庭、情爱、婚姻、命运......又什么都没写。

小说以庆昭、善生穿越大山峡谷进入墨脱、离开墨脱的旅途为故事主线,贯穿其中的是庆昭的短暂过往,和善生与内河从小到“现在”的相互交织又相互远离的人生故事。

墨脱被誉为西藏的“莲花”,是神圣隐秘的象征之地。两个人深入墨脱的历程,象征着向内探索、跋涉、试炼的路途。

回忆部分的故事里,善生和内河的故事占了大部分。他们从年少起就是各自唯一的朋友。善生的人生走的是向外的道路,内河走的向内的道路。善生遭遇第二次离婚后,终于决定进入墨脱,印证内河的死亡。

两个人的人生在年少时短暂交织之后,像平行宇宙一样,相互远离。但他们始终是彼此的镜子。他们在不同于世俗的关系中保持着深入生命内核的联结。

或许善生和内河各自走的向外和向内的道路,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善生和内河。

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

一、向外的道路是否是逃避真实自己的道路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

几乎无可避免,生而为人,我们从小携带着父母、祖辈、亲人、社会的匮乏以及自己身体、金钱、情感等方面的匮乏长大成人。

从小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对自己和世界的负面认知早已根深蒂固。

这些匮乏感带来的自卑、羞耻、罪疚感让我们一再逃离,一再盲从于外界的标准,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成为他人眼中的“活得好的人”。

我们想要占有财富、拥有权力,努力追求学历、家庭、事业的成功。

按照社会受限的标准要求自己,目的是让自己外在看起来成功、符合标准,满足那份可以遮掩匮乏感的虚荣和自尊。

把人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追求这条路上的花冠,当然不是不可以,也不应该受到指责、批评。没有人可以要求和评判他人的人生选择和道路。

曾经的我走的也是这条道路。

但遭遇了一些人生至暗时刻后,我一再问自己:

这条道路是否是我们逃避真实自己的道路?

我们获得这些外在的东西时,那份根深蒂固的匮乏感真的会因为拥有这些东西而彻底、永久地消失吗?

当我们面对自身的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与痛苦之时,它们除了外在的用途之外,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真的会带来心灵的满足和安宁吗?

小说中的善生一直走的也是这样一条道路。而且他很幸运,靠着自己的理性和努力,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高企,成为高管,很快娶了董事长的女儿。妻子又很快生下一双儿女,拥有财富、家庭、事业的大丰收,成为了社会艳羡的中产阶级。

三十一岁那年,妻子却意外提出离婚。不是因为他又外遇,或者没有做好丈夫、好父亲的责任和义务。相反,他对妻子、孩子格外体贴、照顾。

第一次离婚他失去大部分财务,离职,孩子跟着妻子生活。仿佛一夜之间,过往凭借野心拥有的家庭、事业的美好与繁荣颓然倒塌。

三十四岁他再次结婚。半年后,怀孕的妻子吞咽安眠药想结束生命。很快他们离婚。

他依然是一个对妻子体贴、照顾得体的丈夫。

为何看似拥有一切,一切都做到完美的他,却一直在失去?娶的两个妻子都想离开他?

善生九岁时,他的父亲患癌症去世。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中学物理老师,性格理性克制,一贯以自己的意志对他高度严格要求。

他内心很不喜欢按照母亲的意志生活,但是生活不由自主。他一边对母亲百般顺从,一边充满叛逆之心。

他的成长过程关注的始终是学业功课,累积了许许多多的的荣誉。身边从来不乏追求他的女孩子,但他在结婚之前,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这样上进的他,和桀骜不驯的女孩内河是彼此唯一的朋友。

内河不服从学校规则,不追求分数。她喜欢蝴蝶、植物、动物,看各种书,学画画,喜欢去海边玩探险、游玩。她探究各种事物,百无禁忌。

是这样的内河,和大部分女孩子都不同的女生,善生却一再被她吸引。

她常常带他去海边玩,进入森林探险,带他去河边看日出,带他进入她的世界。

他被吸引,又因为被母亲禁止,充满恐惧。

此后,他们一直保持着可以相互对镜关照的友谊。

一方面他一直是上进的、听话的好学生、好孩子。一直到拥有外在一切的成功。

另一方面他从小缺失父爱、被母亲当成生存改命的唯一希望所带来的匮乏感,一直被他压抑着。

凭借理性和野心获得的一切终究无法遮掩这份根深蒂固的匮乏感。

他没有爱,他一直把自己的伤口包裹起来,假装不存在。他所有的追求都是在逃避真实的自己。

所以他不爱自己,也不懂得爱别人。

所以和他结婚的两个女人都无法与他长久生活在一起。

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

二、向内的道路为何如此艰难?

向内的道路,有美好、珍贵、宁静、和谐的质地,但难以用左脑的逻辑进行量化,充满不确定性。

它在生存的焦虑面前,往往被归类为无用,甚至不可能。也常常被用作追求外欲之用。只是已经偏离本质。

进入它,首先需要穿越从小累积的内心所有的匮乏、阴暗的幻象。诚实地关照,如其所是,放下所有的逃避、压抑、对抗心理。疗愈自己,疗愈与他人的关系。

看到生命本来的真诚、热情、和谐、安宁显现。然后把它们用于创造,从事工作,与外界互动。

内河的生命具备这样的质地倾向。她一生走的也是这样的道路,像一场花事一样纯粹地绽放,热烈、赤诚。从不惧怕枯萎。

她从小没有父亲,母亲生活在国外,被寄养在亲人家里。一个孩子对感情的需索,无法从亲人那里获得满足。

年少时期的她喜欢探索植物、动物的世界,喜欢在大自然中自得其乐,从不服从身边的规则。

高中时期,她像飞蛾扑火一样,探索情爱的世界。对感情的强烈需索,注定让她陷入爱欲的幻觉中。纵身跃入,与已婚、郁郁寡欢的美术老师恋爱、私奔。

很快付出沉痛代价,两个需索爱的人无力承担各自的生命。美术老师逃回原来的家庭,想恢复原来的生活。她跑去他家里穷追不舍。执着于这幻觉,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幻灭。

他们的事件被社会当成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内河被学校开除。她去医院做流产手术。后来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

追求这幻觉让她付出的代价已经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和承受的。

她的生命却并没有因此沉沦堕落。相反,她从小保持的自我成长动力让她能够这些动荡中保持清醒和自我疗愈。她后来离开了精神病院,去往国外生活。

此后,她一直走的是向内的人生道路。她探索自我、认识自己,不逃避内心的渴望,即使有时侯将这渴望投射到他人身上,体验爱情带来的短暂的幻象生活。

但她不逃避、压抑,即使付出沉重代价,也不退缩。她将之作为体验的材料,从中自己学习,获得领悟向内道路的启示。

她做布料设计、做摄影、写诗,凭借兴趣、直觉和灵感,往往得到很好的收获。帮她满足谋生的需求。此外,她并不凭靠它们去获得更多多余的东西。她不滥用自己的天分。

她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后,就重新探索另一种事物。不停留,一直在行动。

她是一个不需要归属地的流浪者或云游僧。可以随处扎根,自由自在地活着。

最后她进入了墨脱当一名志愿老师,在护送学生回家后折返的路途中遭遇泥石流死去。尸体没有被找到。

她的人生在纯粹、热烈的绽放后,寂静无痕地逝去。如此美好。

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

三、疾病和死亡是生命在叫醒你向内看吗?

疾病和死亡,一直和生命如影相随。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它们并不会因为人的恐惧,而离开人。

曾经不理解,只是跟着别人用这样的话勉强安慰自己:“苦难是人生的恩典。”

我曾经遭遇过重大痛苦,但还是想逃避、对抗,想让它们消失。有时候还要假装很坚强,让对抗累积一面墙。满足不愿放下的无用的自尊。

直到这痛苦一再回来找我。直到我发现旧有的方式已经无力应对,逼到死亡边缘。才开始寻找新的方式。

后来脱了一层层的壳后,才稍微明了“苦难是恩典”的深意:痛苦在是生命在叫我向内看。

逃避、对抗是无用的。那些曾经执着的东西只是在加剧痛苦。遭遇痛苦,内心累积的匮乏和空虚都在蠢蠢欲动,被不断的逃避、对抗放大,想要吞噬仅有的清醒。

小说中有对庆昭患病、做手术过程的场景和内心心理的清醒而真实的描述。她面对疾病的恐惧,对死亡的思考,对父亲死亡场景的回溯,似乎在提醒我要回到生命本身而活着。

书中这样写道:

“一具肉体被打开,放入仪器,被手和道具操纵。它并没有人想象的那么珍贵重要,放弃保全和坚固自守。不再需要锦衣美食、按摩修饰,以及芳香珍贵的保养品......它的自我重要性被摧毁,恢复了肉身脆弱和真实感。她的心里一点一点地静下来,如同纷飞大雪之后的寂寥原野。所有的假象和幻觉,在退却和消失。

是的。这一刻我发现自己曾经执着过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人在死亡时,内心会经历什么?

在生活中怎么活才可以让我们内心坦然、宁静地接受死亡?

在生病之前,庆昭是一个作家,一个工作狂,有着强烈的行动力和占有欲,企图通过工作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手术后,她开始停下写作,住在大理,饲养花草,生养孩子。

回归真实的生活。

安妮宝贝学历是多少

四、或许向内和向外的道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有的人如同善生,走的是完全向外的道路,听从父母的要求,追求世俗标准的家庭、事业的成功,获得权力、地位、荣誉。但内在一直放弃和压抑着对向内的渴望。

有的人如同内河走的是完全向内的路,开始时,对于爱的幻觉踊跃跳入,付出沉重代价后,积极寻找跳脱之路,循着生命本性的光和爱而活着,不为世俗生活所妥协,活得真诚、热烈又清醒。

或许大部分普通人,由于种种原因,在生活中只能遵循向外的道路。以为向外的道路,可以填补内心的空洞。

偶尔瞥到心中向内的渴望,听到这些种子在深夜的呼唤,觉得无用、继续压抑、变得麻木;或感到进退两难,既不喜欢现状,又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或被唤醒、开始重启人生......

也有很幸运的人,以遵循内在为本,内在和外在的部分获得了平衡,可以安于当下,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也可以从容接受生活中的种种变化,积极应对。

写作的当下,忽然想起小学时,学校办了兴趣班,有画画班、舞蹈班、音乐班。同学们觉得新奇又兴奋,忙着报自己喜欢的。

当时我报了画画班,包括我一共3个同学参加,数学老师教我们画简单的国画。舞蹈班有很多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排练一个舞蹈表演,最后需要到其他学校参加一个文艺演出。由于人数不够,教舞蹈的女老师把我也叫过去了。

但究竟需要多少人一直是个模糊的数字,有时候需要我,有时候不需要。我产生了犹疑,觉得舞蹈班过于热闹,有很多苛刻的要求,而我应该更喜欢画画这样安静的事情。那时我大概十岁,在乡镇里的中心小学读书,尚不知道艺术是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那也许是年幼的我,第一次触及到向内、向外这样的选择问题,而我倾向的是的是向内,只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自主,盲目地走向向外的路。

辗转十多年里,我曾多次遇到这个选择题。幸运的是,我现在终于可以笃定地走在这条路上,即使有时候这条道路充满幽暗、曲折,即使本能反应依旧会有无意识的逃避、对抗。

但我知道这些心灵的至暗时刻正是自我成长的绝佳机会。我愿意去体验生命中必须体验的一切。

文/雪阳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jiaoyu/12292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