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考网大全

傅佩荣讲解八字看学历怎么样?

傅佩荣讲解八字看学历我们如何认识外在世界或一个人的本质傅佩荣讲解八字看学历

重点在于傅佩荣讲解八字看学历,有合理有效的思想方法。

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出一套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方法。

1 地平线上的犀牛

19世纪后期,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Husserl,1859—1938)发起“现象学”运动。

所谓“现象”是指,任何事物不论是想象中(如虚拟现实VR)还是确实存在的,只要能呈现给我的意识,被我掌握的,都属于现象。

现象学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方法,目的在于使现象不受曲解,并在它出现时予以正确描述。

比如,人走到旷野上,将视野所能看到的边界称为“地平线”;

当看到远方有一个尖尖的东西出现时,我们无法立即分辨出,它究竟是犀牛角还是教堂的塔尖;

慢慢接近直到某个临界点,才发现原来是犀牛角,西方形象地称之为“啊哈经验”。

换句话说,现象学就是排除主观意识干扰,让对象自行呈现。

傅佩荣讲解八字看学历

2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中国人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知面”就是认识一个人的外貌,“不知心”是不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正想法。

佛家讲修行有三个阶段:

开始修行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修行了一段时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修行多年觉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从开始阶段的“看山是山”,到最后阶段觉悟到“山还是山”,并非回到原点,而是通过修行,认识到山的本质。

未修行的人会执着于山的样子:山是绿色的、山是石头的。是吗?不一定。

通过对现象的描述,人不再执着于现象,最终会掌握“山之所以为山”的本质。

但人觉悟后,仍要正常与人来往,因此仍要按约定俗成的名称来与人沟通。

3 天坛旁边的顿悟

我们一般人如何运用现象学呢?

现实中,现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有两种重要方法:

第一种,存而不论。

为了让现象不受主观干扰而自行呈现,要将外在的、次要的因素“放入括弧”,存而不论。

这就像数学四则运算中“括弧”的作用,使括弧内的部分与外面暂时分开,先不做肯定或否定。

然后再选择某种特定焦点,全方位地“描述”该对象,使其本质得以呈现。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曾讲过,他第一次到北京天坛的经历。

他绕着天坛走了一周,然后由近及远,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天坛的全貌;

这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鸣叫,只见一行大雁从天空飞过。

他顿悟,从大雁的角度俯瞰才可掌握天坛的全貌。

认识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如此,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要跳开自己的角度,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才能把握全面。

傅佩荣讲解八字看学历

4 如何真正看清一个人?

第二种,自由想象法。

如何才能全方位“描述”对象呢?需要运用到“自由想象法”。

比如,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先天条件,包括年龄、外表、健康和聪明。

年龄、外表、健康与聪明,哪一项对于一个人比较重要?

年龄是公平的,每一个人都只能越来越老。

我们常被一个人的“外表”所迷惑。

某国举行选美比赛,入围的10位选手有6位长得一样,原来都是整形出来的。这种选美让人很难理解。

健康固然不可或缺,但人健康活着是为了做更有意义的事,如果活到一百多岁却无所事事,人生有什么意义?

聪明是一个人天生具有的性向,每个人生下来都不太一样。

有人擅长学习,有人擅长运动,有人组织能力突出,有人操作能力很强;依照自己的性向去发展会比较理想。

聪明是一个人内在的力量,但也需要后天努力去开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5 你身上贴着哪些标签?

其二,后天条件,包括家庭、教育、专长和职业。

一个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物质条件如何?父母怎么样?

这些都是无法选择的。

教育水平一方面需要外部条件配合,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自身的努力程度。

专长比较特别,所谓“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总需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职业被看成是一个人的重要标签,实际上这种看法不见得全面,一个人一生可能换好几种职业。

其三,社会成就,包括财富、名声、地位和权力。

拥有权力,则财富、地位、名声往往随之而来;

但权力是由他人赋予的,一旦有权力更迭,其他条件也将随之消失,因而权力不可靠。

同样,名声也是由别人给的,地位则需要经过长期积累。

每个人活在世界上,总是被贴上各种标签:家庭背景如何,职业如何,学历怎样;财富、名声、地位与权力……

人们通过这些标签认识一个人,但是却不能忽略:去掉这些标签,这个人还是不是他?

傅佩荣讲解八字看学历

6 少了这一项,他还是他吗?

其四,个人选择,包括志趣、交友、社团和信仰。

志趣是指一个人的志向与兴趣。

每个人的志趣各不相同,志趣与交友和参加社团紧密相联。

就像俗话说的,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身边的朋友。

两个人志趣相投,有共同话题可以聊,才能成为朋友。

孔子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

“士心”为“志”,所谓“志向”即一个人心中的目标方向。

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现在的情况,而要看他心中的志向何在,努力奋斗的动力何在,人生的理想何在,这样才能认识一个人的本质。

信仰则需要机缘,就是找到超越的临界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你迟早会发现生命的限制,感觉到生命的深刻无奈,然后开始设法寻找一个终极答案。

信仰是一个人内心最根本的信念,缺少这一点,他就不是他了。

你要真正了解一人一物,把上述这16项条件逐一列出;

然后问:“如果少了这一项,他还是他吗?”

慢慢的就可以学会,如何透过现象掌握人和事物的本质。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ikao/12064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