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材料

在医院学历会被弱化难学吗?

关于公立医院编制改革问题在医院学历会被弱化,目标愈发清晰。

继2020年抗疫医务人员“火线入编”之后在医院学历会被弱化,近日,在国家卫健委官网挂出的一则名为《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第7818号建议的答复》(下称《回复》)的文件里,明确表示“公立医院编制资源必不可少,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

如果说“火速入编”还有一定的偶然性,《回复》中的阐述,则有国家层面对于公立医院编制问题一种新的定调的意味。国家卫生健康委还表示,正在会同中央编办积极论证,力争在编制方面有所突破。

编制在当前的公立医院扮演着怎样角色在医院学历会被弱化?此时重提强化公立医院编制有何意义?健康界对此采访了数位一线医务人员和管理者进行解读。

现状:入编的门槛非常高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公立二甲医院医生程茵(化名)兴奋中带有疑虑,“有编制肯定是好事,但是落实到自己的过程肯定不那么容易。”

程茵告诉健康界,她研究生毕业入职这家医院不到两年,一同入职的还有另一名同事,都没有编制。除了她们二人,科室其余5人都是在编人员。“有编制和没有编制虽然不存在基本工资、绩效上的差别,但是在福利保障上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程茵说,比如别的同事每月有2000元的住房补贴,而非在编人员没有。

程茵之所以不敢太过乐观,在于了解到当前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获得事业编制身份的困难性。“如今,即使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如医学博士、副高以上职称,进入大医院想要取得编制身份,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医生陈更(化名)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告诉健康界,目前该院招聘医生大多需临床博士后学位,管理岗位也要经历非常严格的层层筛选,这些人被录用之后才有可能获得编制。而其他岗位,比如医生助理之类的岗位是没有编制的。该院的一位护士告诉健康界,据她所知,医院护理人员入职十年之内的人都是没有编制的。

除了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过去几年期间,公立医院去编进程也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欠发达地区都在不断推行。

黑龙江省某三甲专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滕海龙告诉健康界,该院目前实际在编人员271人,编外人员500人左右,“编外人员是编内人员的将近两倍”。如何才能获取编制?滕海龙介绍,新招聘人员要根据人才属性,如果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才有可能给予编制,“但是目前为止尚未落实”。原因是当地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原则是“逢进必考”,就是要通过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开招录考试,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考试合格后才给予事业单位编制,“但是,这种公开招录在2007年以来只举办过3次,最后一次是3年前,解决的也是医疗机构现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入编问题,新人一个没有。” 滕海龙表示。

“编外“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难

在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大背景下,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除了新近成立的极少数医疗机构外,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依然保留着临床医师“编制内”和“编制外”两种身份。随着公立医院规模的扩大,编制外人员队伍也相应壮大,随之而来的,编制外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南京市江宁医院人事处张国帅在其公开发布的文章中介绍,截至2019年底,该院员工总数接近3000人,医院编制外人员占比已接近一半,编制外人员的科学化管理迫在眉睫。近几年短时间内,该院招聘了大量的编外人员,新老员工之间存在大量的磨合问题,导致沟通成本增加。同时,由于新人员占比越来越大,医院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也面临更大的难度。相应地,“编内”与“编外”临床医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职务职称晋升上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编制外人员产生不公平感和剥夺感,难以培养工作积极性。

而作为一家县级医院,安徽省太湖县中医院院长刘军告诉健康界,到目前为止,医院编制总数和人社部门的岗位设置相关联,整体上不能做到“因事设岗”,而是因“编制总数”设岗,编制总数一直不变,而且设岗比例也一直不变,各级各类岗位数也相对固定。这就导致了“人多岗少”的突出矛盾,限制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晋级,造成人才梯队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限制了学科的均衡发展。刘军表示,由于编内、编外人员管理体系存在差别,所以二者在工资待遇方面也存在不同。另外,在晋升晋级、继续教育等方面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种种原因,使得通过编外招聘医师已经不可能。”

在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地区,因为“收编”带来的问题更为严峻。“在我们这种城市的卫生健康系统,因为执业环境、地域文化、政治生态等实际问题,本来就很难留住人才,如果编制不能落实,人才基本就不会考虑留下,” 张辉表示,这也是近年来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很难能留住人才的原因之一。

滕海龙认为,编制问题,需要政策柔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环境欠佳的地区,医务人员待遇通常难以得到足够的财政政策补贴,绩效也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时常遭遇天花板,能够提供给人发展的平台也有限。所以,编制就成了很多人才唯一能安心工作的要件。

“如果编制这一问题解决不了,我们这种城市将无医疗人才可用。”滕海龙表示,编制起码可以作为洪水的第一道堤坝,是可以挡一挡的。

重提强化编制,意义何在?

探讨为何重新强化编制,就要追溯一下淡化编制的历史。2016年,人社部发文称: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人们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已成定局。深圳市当时也明确提出,新建市属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这使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取消公立医院编制”的说法占据舆论主导。

然而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无数医务人员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一线,在抗击疫情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公立医疗体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展现出强大动员能力的优势,使得公立医院的地位再次得到强化。不少人认为,这也是重提强化公立医院编制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主要矛盾之一就体现在公立医院的职能有最新的定位,而与之配套的机构编制及相应的改革政策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职能需要。” 刘军表示,与医疗改革相比,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相对滞后,推进较慢。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确保公益性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明确了公立医院的职能不仅仅是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健康服务,还要承担很重要的社会职能,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而公立医院定编的原则和依据并没有因此及时调整。他认为,重提强化编制将使得公立医院公益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都得到进一步保障。

也有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强化公立医院编制的意义。“编制本质是资金来源问题”,山东省泰安市立医院院长杨长青向健康界分析,编制是财政资金中给人的部分,强化编制,就是要强化医疗机构中人员资金从财政获得的保障性和力度。

他认为,加强公立医院的财政保障,也许是真正的调整方向。杨长青介绍,在这方面以往存在的争议在于,从财政的角度,医院通过服务患者,来获得医保资金的支付,应该是医院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医保资金、财政资金,谁成为医院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这是一个需要前瞻性考虑的问题,如今应该更加明晰了。”杨长青说。

就在将要发稿之际,滕海龙告诉健康界,他所在医院刚接到该市卫健委联合政府人事部门、编办等单位文件,表示将以“公开招录“的形式,连续用三年时间解决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编制问题。“这似乎也在迎合大气候,是向好的改变。”

备受关注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编制改革,是否将迎来一个全新局面?健康界也将继续关注。

在医院学历会被弱化

来源:健康界

作者:刘文阳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ikaochangyong/14678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