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学学历资讯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难学吗?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大约在孔子30岁的时候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他创办私学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招收来自天南海北的弟子,开始了他毕生最具成绩的教学活动。以后,孔子终生乐此不疲,使自己成为春秋末期成就最卓著的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与教育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学派。

在中国,从夏朝、商朝、西周到春秋长达1500年左右的历史时期,国家实行的是“学在王官”的教育体制。政府设立贵族和平民两种学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封闭的、由少数人垄断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各阶层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退修诗书

在周王室衰微,尤其是平王东迁以后,它已经无力维持自己庞大的官吏队伍,王室的不少专职文化官员开始流落四方。他们辗转来到诸侯国甚至蛮夷戎狄,使以前完全由王室控制的文化下移到地方乃至边远地区。

人才从周王室的外流,首先对于打破周王室对文化的垄断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有利于文化的下移和传播。其次,随着民间对文化教育需求的增加,一些灭亡或衰落的诸侯国的文化教育官员也走向民间。为了谋生的需要,他们创办私学,招收弟子,开启了最初的私学教育。郑析、少正卯、詹何、王骀等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不过,他们办学的规模和影响远不及孔子。

孔子创办私学虽然不是最早的,但是,由于他创办的私学规模大,持续的时间长,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特别是因为他在办学方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在中国教育史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所以影响巨大而深远,被后世视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祖师。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适卫击磬

孔子办学的基本方针是“有教无类”。中心意思就是招生对象不分贫富贵贱和民族国别,什么人都可以入学就读。这个方针,在春秋时期具有特别重大的积极意义。因为它适应了此一时期文化下移的时代潮流,打破了以前奴隶制体制下贵族教育制度在出身、国别、族别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迎合了广大富裕平民和被解放了奴隶渴求教育的愿望,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

孔子很直白地说,不管什么人,只要交上“束修”即学费十条干肉,我就招收他做弟子,进行教育。这表明,孔子决心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给所有人自愿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明确地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了。

孔子最早设立的学校在鲁国国都的阙里,也就是今日曲阜孔子故居所在的地方。后来,因为入学者十分踊跃,原有的地方难以适应,就在今日孔庙的杏坛一带修筑了新的教学场所。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达40多年之久,据史料记载有弟子3000多人,其中才学出众、品德优良者72人。他的学生遍布当时的许多诸侯国,里籍有确切记载的计有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等,另外还有不少人不明国籍。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至圣先贤半身像(颜回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孔子)

实际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有学生不远千里,登门求教。孔子的弟子可谓桃李遍天下。如此一来,过去贵族学校对学生国别、出身、贵贱等限制,在孔子创办的学校里基本上被打破了。例如,就出身看,文献记载的孔子弟子表明出身的共20多人,其中除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耕三人出身贵族,澹台灭明出身士阶层、子贡出身商人外,其余大都出身于平民家庭,甚至不乏冉伯牛、冉雍、冉求之类的“贱人”、子张之类的“鄙家”和子路之类的“卞之野人”,他们很有可能出身于获得解放不久的奴隶之家。这一切说明,孔子的教育实践是完全遵循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的。

孔子办私学,特别注意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除贵族和平民学校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内容继续讲授外,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孔子将其概括为文、行、忠、信四个方面。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退修诗书

文指文化课。孔子初期办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是《诗》《书》《礼》《乐》等,加上晚年增开的《易》和《春秋》等课程,他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就发展为以后汉朝人概括的新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了。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被后世推尊为儒家思想的经典。

孔子的教学内容还有行、忠、信,这三者同属行为教育的内容。行就是用所学的理论、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孔子经常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对与理论背离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孔子的忠、信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他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不过,作为行为教育,它们主要指对所学理论原则的坚定信念和在实践中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子羔仁恕

除了符合时代需要、内容新颖的课程外,孔子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还逐渐总结出一套符合认识规律、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努力学习永不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平等热情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品德修养,甚至个人生活都采取真诚关怀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学术问题上,他虚怀若谷,鼓励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他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他主持的学校里,充满平等、和谐和活跃的空气,孔子与自己的学生犹如水乳交融地融为一体。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孔子见老子画像,清拓本。黄易刻跋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孔子特别提倡和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孔子那里,“因材施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根据学生的资质、爱好搞定向培养。孔子了解自己每个弟子的秉性和特长。

他评论几个学生说,子路办事果断,端木赐通达事理,冉求“多才多艺”,所以可以使他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向最能发挥他们特长的方向发展。孔子评价说,子路这个人,千乘之国,可以使他掌管军务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冉求这个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以使他当总管;公西华这个人,可以让他穿着朝服,做接待宾客的工作。但他们是否达到“仁”的境界,我还拿不准。在另一次谈话中,孔子认定“雍也可使南面”,断定这个弟子是做大官的料。正因为孔子根据学生的特长加意培养,所以他的学生中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优秀人才。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子路问津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弥补不足,使之逐步成熟起来。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还注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因为不论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启发式的教学效果肯定优于注入式。孔子在谈到他的教学方法时曾这样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想不通的时候,不要去启发开导他。比如一间房子,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样子,我就不再教他了。

在教学活动中,孔子总是随时随地启发弟子们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同时又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诘难、互相启发,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孔子的教学活动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就是他以社会为课堂,随时随地以遇到的事物为教学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清圣庙祀典图考至圣先师孔子像

他周游列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孔子总是遇事加以引申,诱导学生增长知识,领悟哲理。如《孔子家语》记载他带学生参观鲁桓公庙时,就借宥坐之器对学生进行“谦受益,满招损”的教育。

因为孔子的不少教学方法反映了人类认识和学习的一般规律,所以具有普遍意义,对后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孔子30岁创办私学,因为教学内容丰富而适用,教学方法新颖而灵活,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慕名前来就学。经他教育的学生在学业和品德上进步很快,终于引起了鲁国贵族的注意和重视。

“三桓”之一的孟僖子曾在陪同鲁昭公出使郑国、楚国时连连失礼,因而对孔子的礼乐教育倍感兴趣,认定孔子的学问对鲁国贵族是有用的。他临终前,特意对管家留下遗言,一是承认孔子的贵族家世,二是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仲孙何忌)与南宫敬叔送到孔子那里学礼。孟僖子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都遵嘱到孔子门下学习,成为孔门中最早入学的两位贵族公子。这一年,孔子34岁。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鲁孔子庙碑

从17岁参加士宴被拒绝,到34岁受到鲁国贵族的瞩目,孔子17年的奋斗终于使上流社会承认了他的学识和价值。特别是贵族子弟自动登门就学,显示了他的私学比贵族学校更有优越性、生命力和无量的前程。

孔子是中国创办私学教育的翘楚。他创办的私学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在实践中摸索建立并逐渐完善的办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打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不仅对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金鸡一鸣天下晓”的启迪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其他任何思想流派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夹谷会齐

由于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断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鲁国朝野对他投去尊仰的目光,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高官贵族也注意到他的存在,希望结识这位冉冉升起的文化新星。鲁昭公二十年(前520年),齐景公携晏婴来鲁国访问,也找机会与孔子作了一次长谈。他们在对话中特别谈到对五霸之一秦穆公的评价: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岁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改革派代表人物,孔子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说明孔子对春秋时期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人物是持肯定态度的。

孔子一直关心和热衷政治,希望通过从政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过,在他因办学成功而声名鹊起之时,并未急于进入仕途。这是因为鲁国三桓崛起,不断侵夺鲁君的权力,而三桓内部,家臣侵权,上下相克,政治昏乱。孔子实在不愿去趟这一汪浑水。只是更加潜心教育,研究学问:“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重,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孔子新传》,因篇幅限制,有所删减。】

我国历史上谁的私学历史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jiaoyu/1143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