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考学历百科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怎么样?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职场歧视是职业群体普遍关注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媒体报道苏州一公司招聘时公开表明不招文身人士与XX省人引发网友热议。除地域歧视外,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相貌歧视和学历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普遍。职场群体究竟遭遇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了哪些职场歧视?职场歧视到底有多普遍?2021年4月9至4月30日,南都民调中心通过网络问卷与线下走访结合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的方式,收集有效问卷1067份问卷,并于近日发布《职场歧视状况调查报告(2021)》。

报告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认为所在单位存在严重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的职场歧视现象,54.26%的受访者曾遭遇过职场歧视,其中,性别歧视最为严重,且受到性别歧视的女性多于男性,60.87%的女性认为自己受到了性别歧视,而遭遇过性别歧视的男性受访者仅占40.59%。七成受到年龄歧视的受访者遭遇35岁歧视困境,没有上升空间、薪资涨幅骤降成职场潜规则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近四成受访者因学历被单位歧视,过半认为企业过于看重学历却忽视了能力;近三成受访者遭遇外貌歧视和地域歧视;七成受到健康歧视的受访者入职体检不达标,个别单位变相要求检查乙肝五项。过半受访者认为职场内卷严重,一旦遇到歧视,受访者更倾向于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用实力说话,同时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过半受访者曾遇职场歧视,性别歧视最为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认为所在单位存在严重的职场歧视现象。54.26%的受访者遭遇过职场歧视。其中,受到过性别歧视的最多,占比达50.26%;遇到过年龄歧视的受访者比例列第二位,占42.83%;因学历而被歧视的受访者也不少,达36.96%;此外,受到相貌、地域和健康歧视的受访者分别达到29.53%、29.19%和22.97%。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性别歧视:受歧视的女性多于男性,六成人面试时被问及婚育问题

交互分析结果显示,遭遇过职场歧视的受访者中,60.87%的女性认为自己受到了性别歧视,而遭遇过性别歧视的男性受访者仅占40.59%。就职于某国企人力资源部的王先生在深度访谈中表示,在职场中,性别歧视或多或少会在潜意识中体现,比如如果需要干重活,一般会选择男性职工,女性职工则会被更多地委派“打杂”类的工作,如:洗水果,清理卫生等。一些部门开会时,如果领导饿了,但女性职员没有主动去洗水果,则会被领导口头提醒,但为什么只有女性职员会被领导提醒?参加会议的员工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

受到过性别歧视的受访者中,65.64%在面试时被问及是否已婚、打算什么时候结婚;59.79%被面试官问及生育方面的问题;53.26%需要告知对方自己是否有男、女朋友。2019年2月21日,人社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王先生提及,由于政策方面的要求,自己所在的单位在面试时不会提及婚育方面的话题,主要是担心应试者在面试过程中录音引发法律纠纷。但HR一般会在面试结束、送面试人员至电梯口时,“无意”提问几句是否有男女朋友、是否有小孩,通过这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遭遇过性别歧视的受访者中,52.58%在求职时被告知岗位仅限招男性;47.08%发现一些公司发布的岗位招聘条件对婚育状况有所要求;42.27%遇到了同一岗位招聘条件女生高于男生的情况;此外,还有37.11%的受访者在孕期、产期、哺乳期被待岗、调岗、降薪等。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求职时曾被某公司HR问及两年内是否会要小孩,最让她感到讽刺的是,该HR还是一名刚生育完孩子的女性。目前在某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周小姐也曾遇到过性别歧视的问题,她参加完一家规模较大的加工制造业公司成本会计岗首轮面试后,HR当面告诉她,成本会计岗位更适合男性,面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周小姐告诉研究员,该岗位其实无性别之分,工作内容主要是审核公司各项成本的支出,进行成本核算、费用管理、成本分析,并定期编制成本分析报表,在她看来,女性从事上述工作会比男性更加细致、用心,不容易出错。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年龄歧视:七成陷入35岁困境,“被刁难”“不涨薪”成常态

职场年龄歧视也是造成受访者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不少企业的招聘条件写明“年龄限35周岁以下”的条件。作为即将步入中年的上班族,身体没有年轻人那么“能抗”,身后却有需要自己支持的家人。为工作牺牲健康固然不值,但不熬夜加班可能会影响事业发展甚至丢掉工作。对公司而言,年轻人更听话、更不介意加班,性价比也看似更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曾受到职场年龄歧视的受访者中,遇到35岁困境的占到73.39%。其中,分别有67.39%和64.67%的受访者发觉35岁后开始被单位领导和同事觉得年龄偏大、晋升与发展机会变少;54.35%的受访者在求职时,发现一些单位不招35岁以上的员工;33.18%的受访者在35岁后被调岗或被迫转岗;此外,30.43%的受访者被降薪或薪资不再上调。任职于某国企人力资源部的王先生告诉研究员,自己所在的国企较私企而言相对稳定一些,但企业内部也免不了存在对35岁以上员工的年龄歧视,客观来说,确实有一些员工到了35岁依然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在专业领域也无一技之长,即使他们有意向跳槽去其他企业,按照其目前的能力,也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对于这一类员工,人力资源部一般不会再调整他们的薪资,所属部门内部也不会再给这类员工好的发展机会,一些35岁左右的员工大概有5年多都没有涨过薪水。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遭遇过年龄歧视的受访者中,67.34%坦言自己在职场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小,求职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50.02%的受访者发现自己入职新单位的成本明显增加;43.55%的受访者选择了在当前单位加班加点工作,希望能以此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40.32%的受访者不敢跳槽,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遭遇职场年龄歧视的受访者中,六成人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年龄歧视,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完全跟不上;56.85%的受访者表示,各单位招聘时对年龄的限制,让自己深感遭到了歧视;五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这和一定年龄后学习能力下降以及上进心减退有关。与此同时,年龄歧视并非中年人的专属,近一成受访者认为遭受年龄歧视源于自己工龄尚短、经验不足。有受访者反馈,新入职的员工可能会遭受前辈的刻意刁难,一些老员工总是会找各种机会压榨刚入职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强制要求新人请工作室所有人吃饭,还专挑贵的点。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学历歧视:近五成受访者因学历问题难以找到合适工作

打开求职APP,各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五花八门:不要非本科生、教育形式得是全日制、考察学校是否为“211”“985”、最后可能还要问问面试者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遭遇过职场学历歧视的受访者中,近六成人认为企业过于看重学历,却忽视了面试者的能力;48.60%的受访者在求职时,受到了第一学历的限制;分别有43.93%和42.99%的受访者发现企业要求“211”“985”“双一流”院校以及“重点专业”;34.58%的受访者被最后学历所限制。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因自己的教育形式非全日制、无海外留学经历等原因无缘下一轮面试。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学历歧视对求职者造成不小的影响,54.21%的受访者在受到学历歧视后,不愿意告知他人自己的毕业院校;49.07%的受访者发觉自己因学历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46.2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入职成本增加,但职场上升空间却越来越小;43.93%的受访者因学历不如其他同事感到自卑。线下采访时,遭遇过学历歧视的周小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的全日制学历为中专,大专文凭是参加工作后再进修拿到的,当年她去人才市场找工作时,招聘单位看到她最后学历为非全日制,便直接说不符合要求,周小姐觉得该单位HR做法过于简单粗暴,只看学历,却没有考虑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她觉得很有必要和对方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心平气和地和对方聊了大半个钟,最终说服HR,获得3个月试用期机会。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功转正,现在还当上了部门主管。在周小姐看来,学历虽然是一块很重要的敲门砖,但一些特定岗位不应该把它作为入职门槛,毕竟学历与个人能力不挂钩。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过半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当综合考察学历、专业知识和工作执行情况,不应将学历和能力挂钩,更不应把学历作为入职门槛。但也有受访者持不同的意见,38.24%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把学历作为入职门槛等方式,是为了节省筛选成本的合理抉择;17.53%的受访者赞成学历更好的人,受到更好的待遇;5.72%的受访者同意学历可以和能力挂钩这一观点。

有HR在线下访谈中坦言,在招聘旺季,逐一查看每一位求职者的简历是不可能的,在自己看来,设定学历门槛,对海量简历进行初筛是相对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相貌歧视:过半出门必化妆,近五成对相貌越来越没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受访者遭遇过相貌歧视,其中,67.25%的人因五官受到歧视;54.39%因为体重受到歧视;此外,分别有52.63%和46.20%的受访者因身材和身高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遭遇相貌歧视后,超五成受访者出门必化妆;近半数受访者对自己的外貌越来越没有信心;此外,甚至有18.71%的受访者已经或打算整容。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王先生则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诉研究员,有时求职者觉得自己受到了外貌方面的歧视,但真正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因为面试者的五官、身材不如其他应试者。比如由于近年来LGBT群体被关注的程度逐渐变高,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对外表达自己的性取向,那么应试者与众不同的着装以及太过中性的打扮,或多或少也会成为不被录用的理由。

王先生还认为,外貌方面的问题要结合工作性质综合判断。举个例子,自己有一位朋友身高150厘米,是一位实习护士,由于身高略矮,很难帮患者将吊水瓶挂到架子上,不得不让同事甚至患者自己帮忙。就这种情况而言,如果最后不被实习单位录用,单纯理解为是单位对她的“外貌歧视”似乎不是很妥当。

地域歧视:近三成受访者遭排挤

职场上的地域歧视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受访者遭遇过地域歧视,其中,72.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单位排挤“外地人”;57.40%的受访者因是农村户口被排斥;45.56%的受访者因没有本地户口遭受过地域歧视。受到地域歧视的受访者中,近六成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陈先生是一名有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他告诉研究员,去年自己在一家企业应聘一个给领导开车的岗位,该岗位有两名应聘者与他竞争,让陈先生感到困惑的是,工作经验和开车技术都有优势的他却落选了。公司的招聘人员表示,主要是因为他不是本地户籍,又找不到当地人作担保,所以公司决定不聘用他。此外,还有78位受访者反馈,自己所在的单位存在针对某一特定省份的歧视。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健康歧视:七成遭此歧视受访者入职体检不达标,求职屡遭碰壁

医院出具的入职体检文件是每位员工入职新单位前的必备材料,单位对体检材料的审查让不少受访者感受到赤裸裸的健康歧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超两成受访者曾遭遇健康歧视,其中超七成受访者因入职体检不达标难以入职,超半数受访者因患有传染性疾病在职场中备受歧视。实地调查时,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因患有乙肝,在求职时屡遭碰壁。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2010年2月10日,人社部、教育部以及卫生部就已经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通知中提及“就业促进法、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执行力度显然还不够,不少企业虽然取消了入职体检中的乙肝五项检查,但依然会要求求职者另外在门诊挂号,检查乙肝五项,并提供报告。

80后黄小姐是一名乙肝患者,她告诉研究员,在过去的三十几年里,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乙肝歧视的阴影中成长、工作、生活,至今仍孑然一身。黄小姐的乙肝病毒是母婴传播所致,从小到大,她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体检和领取体检报告。自己上学时,学校根本没有保护学生隐私的观念,每个学生的体检报告都像作业一样放在老师办公桌上。毕业后因是“乙族”原因多次求职遭拒。后来好不容易拿到某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offer,黄小姐不想失去机会,便让同学替她抽血,最后体检合格成功入职。但她在该单位忐忑不安地度过了4年,由于个人心理压力很大,担心年度体检要查乙肝五项,每次都要想尽办法隐瞒下去,最终因为害怕选择离职。黄小姐告诉研究员,自己在网上认识了很多和自己有着类似经历的患者,大家或多或少都曾遭受过就业歧视。以前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提出硬性要求,不招乙肝患者,这一举措给不少乙肝患者造成很大的打击。她还告诉研究员,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够主动站出来向就业歧视宣战的人很少,主要是因为维权成本太高,这种高成本不仅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的耗费,还包括精神上的伤害,且胜诉率不高。

过半受访者认为职场内卷严重,如何解决职场歧视成难题

提及现阶段存在职场歧视的原因时,过半受访者认为职场严重的“内卷”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48.45%的受访者则认为是由于特定工作岗位的限制导致;36.74%的受访者观察到招聘单位在面试时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33.55%的受访者觉得单位对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是造成职场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27.46%的受访者表示女性需要孕育后代的生理属性,导致女性在职场中更易受到歧视。

二孩宝妈马女士告诉研究员,HR在面试时之所以问及婚育等隐私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女性入职后,马上进入产假模式,这意味着该员工很长一段时间不在岗,而在她们休产假的这段时间,雇主需要为其提供带薪产假和哺乳假等福利,且公司不可能再招一个全职,找兼职人员培养也不现实。所以局面很容易变成,休产假人员的工作量,必须分给其他人承担,在这种情况下,HR哪怕主观上对女性并无任何歧视的心态,但在面试和选拔时,也不得不对人力成本以及资源分配综合考量。

HR叶小姐认为当下大环境更不利于女性求职,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突围、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需要继续深造。但作为女性,读完本科、硕士后再去求职,面试官则会考虑其年纪不小,工作一两年就将达到最佳生育年龄段,这些顾虑多少会影响求职成功率。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当被问及面对职场歧视要如何应对时,54.92%的受访者认为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用实力说话才是硬道理;53.05%的受访者表示一旦发生不公的情况,自己更倾向于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进行劳动仲裁等;分别有超四成受访者选择寻求身边同事的帮助或与HR、上司、同事等开诚布公地讨论,这部分受访者认为把问题憋在心里不是好的解决方法,直面解决才是合理的途径。此外,还有18%的受访者选择默默忍受当前受到的歧视,待时机合适的时候,换一份工作,重新开始。

业内人士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职场歧视或许不是仅凭提高自己的实力、技能,或者寻求法律保护就能解决的事情。与公司相比,员工属于弱势群体,在职场中真正和公司撕破脸皮的员工少之又少。即使受到不公待遇,由于种种原因,走法律途径的员工其实并不多。据他了解,大型的国企、央企对于新入职员工的审核非常严格,除了基本的政审,如果应试者属于社招入司,人力资源部会有专人对应试者展开背调,包括但不限于电话与应试者上一份工作的领导沟通,了解应试者在上一份工作的表现、人品等。如果应试者与上一家公司的关系太僵,老东家难免会在背调时“说坏话”,甚至给新单位的面试官留下“刺头”的印象,影响应试者入职新单位。

学历和能力采访问题

造成职场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个人因素外,这与社会经济环境、部门监管力度以及有关政策都息息相关。从个人角度来看,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实力是最为现实的、能够最小化职场歧视影响的方法。有关部门则应当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性别歧视例,早在2019年2月,人社部等九部门就已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要求企业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但企业仍会通过各种方式“钻空子”。在竞争激烈、文凭价值不如从前的大环境下,求职者很容易受到学历歧视,但拿到硕士文凭后的女性求职者由于恰逢达到最佳婚育年龄,又不得不面对性别歧视。如果监管不到位、没有合适的政策加以引导,求职者只能夹在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两座大山中间,进退两难。

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1年4月9至4月30日,通过网络问卷与线下走访结合的方式,回收1067份有效样本。

1067位受访者中,男性占55.30%,女性占44.70%。77.79%的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和本科,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受访者占31.9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受访者占45.83%。从年龄段来看,95.41%受访者在20-40岁之间,其中,20-25岁的受访者占23.81%,26-30岁的受访者占37.96%,31-35岁的受访者占21.18%,36-40岁的受访者占12.46%。从工作年限来看,57.07%的受访者毕业至今的工作年限为4-10年,其中,工作年限在4-6年的受访者占比较多,为31.77%。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沈红媛 涂长芳

实习生 吴宇涛 周苗苗 马秀岩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shudian/11237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