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考学历百科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好吗?

我们知道,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东方的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多达百万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覆灭起到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而这主要就体现在他们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

那么,歪果仁的中学历史教材里是怎么来论述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呢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美国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我们只想稍微提一下

美国人编写的历史教材主要参考的是1994年 “全国学校历史教学研究中心”颁布的《国家世界历史课程标准》来制定。

这个《标准》很有意思,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将世界历史分成了8个时段,每一个时段都有一个主题,唯独第八个时段似乎没啥好说的,居然被直白定名为“二十世纪”。

而且就在这个“二十世纪”的标题下,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甚至连中国都没有提到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但《标准》只是教材编写的参考,上面没有写,但是教材却也可以编,所以在美国颇多具备“全球视角”的历史教材中,还有有描写中国抗战的部分,只是少得可怜。

美国人在交代战争起因时,轻描淡写地表述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在用词方面却显得颇为无力。

比如《世界文明史》这本教材中说,日本发动战争是因为1931年的西方经济大萧条深刻影响了日本,作为回应,军方在未获得政府的支持下率先征服了中国的满洲省,随即战争开始。

换言之,美国人给战争爆发原因定性为:日本“侵华”并非是有预谋的。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关于“南京大屠杀”,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还是《世界文明史》,书中只是简略提及了一下,叙述则超脱含混,只说是日军对中国军民抵抗的报复,故而烧杀淫掠,其残暴至极乃世所未闻。

而另一本《地球人类史》则相对严谨罗列了数据,称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抢劫了2万名妇女,杀死了20万俘虏和平民,洗劫并烧毁了整座城市。

但这些教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南京大屠杀的细节描绘乏善可陈。

最后就是中国战场在战胜日本过程中的贡献。

所有教材都选择回避了这个问题,没有详细交代,只是在字里行间稍稍做了一点点表示。

《世界文明史》中在详细叙述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随意提及了一下珍珠港被偷袭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日军陷在了中国的泥沼之中。”

《地球人类史》则称:“尽管日军在组织和战斗技能上颇为先进,但其对中国的进攻却未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世界的历程》则稍稍罗列了点数据:

尽管日本取得了军事成功,占领了中国部分土地,但中国人的抵抗在整个战争中一直没停止过。日本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并且随着战争的继续,这种情绪日益加深。

到1937年9月,国民党和共产党结成反对日本的统一战线,组成大约拥有170万名士兵的现役部队。尽管中国军队没能打败拥有海上和空军优势的日本,但到1941年,他们成功地牵制了一半的日本军队——大约75万士兵。

最后,美国中学的历史教材其实并不是必修,而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AP(Advanced Placement),也就是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是给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

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

英国:我们大英帝国视野里的世界历史

英国中学学历史时间比较晚,到了20世纪初,各类中等学校才陆续开设了历史课,直到1988年政府出台《教育改革法案》,历史才成为义务教育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

英国人的“国家课程”历史教材很有意思,全本书的视角刚好跟美国人相反,是围绕着“大英帝国”展开的。

所以涉及到世界史的部分,其实是从一战开始的。

关于“九一八”,英国教材跟美国的差不多,都把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为大萧条对日本的影响,为了获取资源摆脱危机的“无奈之举”。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同时,英国教材也蛮有意思的,强调了“满洲危机”中“国联”的存在。而教材中得出的共识是这样的:

国联在处理“满洲危机”过程中的软弱导致了以国际联盟为核心的一战后集体安全体育西开始走向崩溃,鼓励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效仿日本发动侵略。

至于“国联”为何态度软弱,则解释为中国和日本远离欧洲,国际联盟不便向该地区派遣军队,各国担心日本的报复会加速战争爆发,英、法不愿参战。

后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英国人干脆提都没有提。

不过英国人还稍稍客观了那么一点点,在西方学界普遍把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的情形下,英国中学教材则强调了一下“满洲事变”:

满洲事变通常被看作是一系列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的第一环。

日本在满洲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扩展对1941年之后十年欧洲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英国人叙述了抗日战争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但却又强调了1941年后国际援助对中国取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努力却成为了配角。

比美国教材好一点的是,英国教材叙述的日本侵华暴行要详细一些,描述了“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虐杀细节,比如两名日军“百人斩”比赛,同时还介绍了“三光政策”。

相比较美国教材的匆匆一瞥(更像是无可奈何地叙述),英国人无疑要深入一些,但所有的叙述虽有客观肯定的部分,但却又无可奈何地以“大英帝国”的视野,片面强调了中国抗日战争对欧美盟国的依赖,以及并不那么想把抗日战争拉到二战的范畴内讨论,一直强调其“本土性”。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日本:右翼教科书是主流

日本人在“洗白”自己发的战争的道路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恬不知耻”。

战争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日本教科书完全将责任推给了中国(大多数日本教科书都这样)。他们的结论是:

蒋介石统一全国的战争,威胁到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所以日本才挑起军事行动的(不是发动战争!)

甚至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把日本挑起战争定性为“被迫”,是中国民众排日运动高涨,这才迫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

稍微好一点的教科书则跟英美一样,把战争原因归结为经济原因,只是更加无耻:

大萧条太惨了,是对政治不满的日本国民先把视线转向满洲的。

是的,我们没有什么军国主义,发动战争是全体日本国民的主观意愿。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在日本人眼中,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变成了“冲突”,“冲突”意味着双方都有责任。至于为什么“冲突”导致了战争的长期化,他们是这么认为的:中国接受外国的援助或者是中国共产党欲乘机夺权造成了战争的长期化。

扶桑社2001年版教科书就是这么“直白”地说:

“当中国大陆的战争陷入僵局,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时,与国民党联手的中国共产党反而将对日战争视为有助夺权的良机,因而致力于战争长期化。”

关于日军在战争的暴行,日本教科书的立场全是“迫不得已”。

战争长期化,我们只能在占领区征用物资和劳动力,食物补给也饿就地解决,所以才会推进“三光”的作战。

令人发指的右翼教科书(以扶桑社为代表)变本加厉,把战争完全逆转成了爱国战争,充分宣扬日本国民如何克服困难、勤奋劳动、勇于战斗。

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日本右翼教科书则直接说:“事件中牺牲人数真实情况在资料上出现疑点,见解内各种各样争论持续至今”。

中学历史书上有没有提及二战

他们用苍白无力,甚至辩解的方式遮盖“大屠杀”的惨烈,却不遗余力地描绘美国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惨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战争的结果,日本右翼教科书则对原子弹轰炸作了大篇幅、细致入微的描写,意在使人感受到原子弹轰炸给日本人民造成的骇人伤害,并以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惨剧来谴责美国的行为。

在阐述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刻意强调是“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的“投降”,事实上天皇制得以保留是美国占领日本后的决定,与之前的无条件投降毫无关系。

关于东京大审判,扶桑社的教科书是这么说的:

“审判被告被视为有反和平罪,也就是指战争不是自卫战争。因这样的罪名判处国家领导,是至今国际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有意见怀疑东京审判的国际法上的正当性,也有意见肯定它为世界和平展示了国际法的新发展,是对是错至今尚无定论。”

铭记这场侵略战争的,从来也只有饱受战争蹂躏的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皆是如此。而只有当我们强大了,强大到声音能够穿透偏见、击败立场,或许世界才会正是我们曾经所受到的伤害。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shudian/1173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