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考报名时间

济南职业学院是大专学历吗好吗?

来源:人民网

爱有很多种济南职业学院是大专学历吗,哪种是特别济南职业学院是大专学历吗的模样济南职业学院是大专学历吗?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爱常人所不爱的混凝土,吃苦流汗,只为精益求精做个好工匠;他们爱常年身处的茫茫戈壁,忍受严寒酷暑,只为踏踏实实接过石油人坚守奋战的接力棒。今天大地副刊“我们这里的年轻人”专栏的两篇作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对祖国、对事业特别的爱。这些默默流汗、痴心不改的年轻人,不负韶光,正用奋发的青春,留下笃行不怠的坚实足迹。

——编 者

工匠之路(我们这里的年轻人)

许 锋

仍是混凝土。仍是砌一堵墙。几个年轻人已不知道在这栋32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子。他们夙兴夜寐,披星戴月。混凝土,已然成了他们的“爱”。

说到混凝土,我们每天面对的一面又一面墙,里面便“装着”混凝土。混凝土早已和现代人的生活不可分割。

但是,一般人似乎对混凝土并不“感冒”,尤其是年轻人。在成为静态之前它是灰色的流体,粘在衣服上不好洗,味道也不好闻。工作服、安全帽和它是“标配”,写字楼、电脑与它“绝缘”。它属于施工现场,那里工程车来往穿梭,脚手架高耸入云,到处是坑坑洼洼,泥水遍地。

可这几个年轻人却喜欢。

此刻,他们正在集训。陈君辉是指导者,林怡峰、谢健强是训练者。训练地点位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现代建筑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这里有3层楼,上上下下328个施工节点,与实际工地一模一样。若想知道“房子是怎么盖成的”,这里就有答案。

我去的时候是去年8月,岭南正是燠热之时,动一动便是一身汗。几个年轻人穿的工作服,前胸与后背已被汗水洇得变了色儿。他们正对照图纸,量、锯、夹、装……由于专注,对我的到来浑然不觉。

旁边,是他们训练的成果。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端详和触摸尚未成型的混凝土建筑:主体是墙,又像一个缩小版的门楼,有檐,檐上有木纹;有拱梁,曲线流畅;有柱,柱间“挖”槽,横贯上下。

我戴着安全帽,弯腰进去,又弯腰出来;绕了一圈,又绕了一圈。我在想:这样一个“建筑”,一般工匠应该都能做。只是,若要在几天之内完成呢?再将时间压缩,以小时计呢?并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评委掐着表,而且在异域他乡。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是怎样顶住各种压力完成的?

陈君辉成功地完成过。那时他还是广州城建技工学校的学生。他和同学李俊鸿一起在4天累计22小时的比赛中,用商品混凝土砌筑出高标准、高精度、高颜值的建筑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商品混凝土建筑的水平。

让我们重温那一次比赛场景——

现场,电子扫描仪、切割机、电钻、高频振捣棒等158种工具、配件和19吨商品混凝土为他们而备,22块木模板、40根木材以及部分轻型钢框模板供他们使用。他们要在72.25平方米的场地上砌两面墙,墙高2.4米,厚0.25米,宽则不规则,允许误差为1毫米。大概相当于建一间“精致”的房子,门、窗位置预留。

比赛开始一小时后,意外发生:陈君辉在锯木材时,食指不小心被锯齿划破,顿时鲜血渗出。他有点慌,马上举手示意。在赛场医疗点,伤口经包扎止血。陈君辉活动了一下手指,不影响继续比赛。他迅速调整好心态,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比赛。他和搭档李俊鸿要争分夺秒夺回因此而损失的35分钟。

读图、放线、切割、钻孔、安装,各工序有条不紊进行。浇筑时,约10吨商品混凝土要在20分钟内分4次完成。不可快也不能慢。注入后会不断产生气泡,要经过多次高频振捣让气泡“吐”出。接下来去除模具。趁着混凝土还“软”,细细抹平,让表面不留痕迹……

倒计时开始……时间到。两人的作品呈现于世人面前。

这是2019年8月,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现场。

比赛结果揭晓。中国选手陈君辉、李俊鸿夺得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在颁奖典礼上,两人挥舞着手臂,泪水不可抑制地流淌。他们知道,那一刻,他们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技术工人获得了无比的荣耀。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全球工匠最高水平的竞技平台。陈君辉、李俊鸿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世赛”的舞台。

陈君辉生于1998年,成长于广东韶关南雄一个镇上。曾经,面对高考的失利,他也垂头丧气过,但心底并未放弃自己。陈君辉从小就喜欢建筑。在互联网里遨游,让他寻觅到建筑之力、建筑之美、建筑之奇。初中时他去过深圳,看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很好奇:楼为什么能建那么高?

2016年9月,陈君辉被广州城建技工学校录取,就读建筑施工专业。到广州后,他第一时间去了市区。仰望着高高矗立的广州塔,他再次好奇:这塔为什么能屹立不倒?

在校期间的学习,使他眼界渐开。他知道了那些桥梁为什么能承载疾驰的车辆,那些现代建筑由谁设计、由谁施工,那些亭台楼阁何以历经风雨依然完好……

无独有偶。李俊鸿少年时代的故事与陈君辉如出一辙。他们从不同地方汇合到这片校园里。在这里,他们听到了内心深处与建筑所产生的共鸣,他们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多项专业技能比赛……

可是要想进入“世赛”,必须一路过关斩将。陈君辉和李俊鸿成功了。在最后一个月的冲刺训练阶段,他们又进行了5轮模拟“世赛”训练。在38摄氏度高温下,他们搬运了近20吨模板和工具材料。然而对他们来说,吃苦流汗不算什么,因为他们内心始终牢记,能够代表祖国出战“世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是对学校和老师最好的回报,更是为国争光。

而两人的师弟林怡峰、谢健强则留有遗憾。拿到广东选拔赛第二名的他们,未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但他们立下了更远大的目标——“必须走到最后”。

我还在墙前流连。这面墙,林怡峰和谢健强于17个小时内一次成型。陈君辉要求很严格,不允许“雕刻”;凹凸之处,不能补,不能磨。

“是怎么做到的?”我问。他们笑而不语。年轻的他们,似乎还有些羞涩。

林怡峰告诉我一个“秘密”,首先在“型”。一次成型,必要先制模具。要制模具,必要先懂图纸。图纸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看图者要心中有“沟壑”。浇筑也非常关键。之后,是高频振捣。

究竟何为高频振捣?林怡峰取过高频振捣棒,形似粗大的铁棒,通上电,一按开关,仿佛有千军万马蹄声急促。林怡峰握得极稳,手臂如箍了一层铁皮,额头的汗珠随之大颗滑落。这让我想到,“世赛”时,陈君辉或李俊鸿以双手稳稳握住高频振捣棒的情形。

如今,依靠新型模板加固体系,一次性完成墙、柱、梁、顶板等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已成一种潮流。可见,比赛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

训练,是为了再次出征——202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是两个年轻人奋斗的目标。

混凝土建筑项目体量很大,训练过程异常艰苦。要求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个工序,用到的工具近200种,作品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为了避免失误,在训练中他们必须不断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和创新精神。“瓶颈其实也是一种刺激,问题解决之后就会很有成就感。”林怡峰说。

事实上,林怡峰和谢健强的实力早已不容小觑。在2020年12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林怡峰和广州城建技工学校的谢健强“搭档”,荣获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

过程殊为不易。他们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5个模块的比赛。目标还是砌一堵墙,时间为16个小时。比赛要求零误差,差1毫米就要扣分。最后,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高度的默契和稳定的心态,出色地完成比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这些年轻人所在的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广州城建技工学校同在一个校园,都属广东城建职业教育集团。这些年轻人在读技校的同时,通过学习都拿到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成人大专文凭。林怡峰从广州城建技工学校毕业后“破格”入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拿到“国赛”金牌后又被“破格”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此时他才21岁;陈君辉留在广州城建技工学校任职,也享受副教授待遇;李俊鸿考入一所本科院校继续读书;谢健强参加“国赛”时还是学生,去年毕业后入职母校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20岁出头的“工匠副教授”,不多;技校毕业留校任教,不多。一次次“破格”,也成为这些年轻人不断实现弯道超车的动力。去年7月,他们四人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你们?”还是在那面墙前,我问几位年轻人。

“工匠精神!”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说,一身水,一身泥,但精益求精,坚持到最后,就是好工匠。

这些年轻人,正在工匠之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着……

油田上的坚守(我们这里的年轻人)

孙作兰

班车缓缓地从克拉玛依市区驶向陆梁油田作业区。坐在车上的樊译阳望着窗外。阳光下是连绵不绝的戈壁滩,零星长着红柳、梭梭柴等植物,每隔数百米就有一台抽油机。

2020年,樊译阳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来到新疆油田公司工作,成为一名采油工。

天色微亮,樊译阳坐着班车去处理站。伴随着机器运转产生的高温和柱塞泵的轰鸣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小樊,知道关闭柱塞泵第一步是啥吗?”师傅问。“先打开溢流阀!”樊译阳响亮地回答。他带着报话机,站在阀门侧面,心里默念着口诀……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随后,他们来到污水过滤器间,污水需要被过滤器正反洗二十五分钟。樊译阳一边休息,一边听师傅讲处理站的故事。一代代石油人忍受着严寒酷暑,坚守在戈壁,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着年轻的樊译阳。

“李师傅,这个污水加药泵的频率需要调一下!”报话机里传来声音。“小樊,去隔壁操作间看着频率!”师傅说。樊译阳知道,师傅又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了!他有些激动。

 济南职业学院是大专学历吗好吗?

几番操作,频率准确无误。师傅是老党员,技术更是没话说。“小樊,是党员不?”师傅问。樊译阳点点头。刚上大学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9年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

“好!小樊同志,我这个老党员就带你这个年轻党员干出一番天地!”师傅很高兴。

巡检结束,樊译阳原封不动地把阀门关上。他拿来润滑油对阀门进行保养。师傅看在眼里,打心里喜欢这个有干劲的年轻人。

魏潇抒找出那条连衣裙,然后又放下了。实习后,她基本上没怎么穿过裙子。在这茫茫戈壁上,也许她会和站上的姐姐们一样,一套红色工作服一穿就是一辈子。

这个来自东北的姑娘,现在是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的一名技术员。去年,她就已在这里实习。

实习期间,每次跟着师傅去巡井,魏潇抒都会带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所有井的井号、压力、温度等内容,以及自己琢磨不明白的问题。一有机会,她就向师傅请教。

刚开始,师傅看魏潇抒白白净净,又是女孩,怕是干不了脏活儿。后来发现不然。检查发现有油污,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干完活还要比个爱心,说:“保护环境,小魏有责!”师傅检查盘根的松紧,魏潇抒会麻利地递过去管钳。遇到需要取样的井,不用师傅说,器皿早就备好。师傅说,这孩子,干活肯动脑子。

基层站实习让魏潇抒体会到,实际工作和学校的差别非常大。在学校有老师督促学习,但是工作中全要靠自觉。刚到站上,她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但是师傅要求她在三天之内学会操作流程,并且独立开始工作。对此,她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尽管充满挑战,但魏潇抒觉得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推着自己前进,潜能不断被激发出来,自己也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太阳刚刚落下。远处,克拉玛依石化厂区炼塔林立。泵房,接班的人已经开始工作。一个小伙子正在和师傅刘军小声商量着什么。小伙子名叫李帅,是一名炼油工。

装置巡检、开停泵、换润滑油……李帅对这些工作已经非常熟练。

“咱们要抓点紧,天马上黑了!”师傅说。

此时户外已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有点冷。投用一根管线时,他们发现有管线不通。师傅叫来了技术员。大家开始查找冻凝管线的位置。

“塔上面最有可能冻凝,需要爬上去赶紧处理!”技术员说。

师傅立刻拿着对讲机、工具、手电攀爬到塔顶。三十多米高的分馏塔上,李帅紧随其后。

风越来越大,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两人从塔顶开关阀门开始,逐段接蒸汽管线吹扫,费了很大力气,才将整个管线从上到下可能冻凝的位置用蒸汽吹化。可此时还有一段管线在半空中。

李帅将身体往外靠近管线位置。他小心翼翼地把蒸汽管线伸过去吹扫。气温太低,吹出的蒸汽很快化成水,然后结冰。吹了一段不通,换下一段管线,终于找到了冻凝的位置。长时间一个姿势,身体早已冻得僵硬,可管线通了,关闭蒸汽阀门的那一刻,李帅松了口气。

“能坚持吗?”师傅问。

李帅点点头。此刻,寒冷早已被他踩在脚下。

师傅又问,后不后悔留在这里工作?

李帅摇了摇头,笃定地说:“不后悔!干一行爱一行,我还得加倍努力,争取早日成为您这样的熟练工!”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9日 08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济南职业学院是大专学历吗好吗?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hibo/10966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