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考网大全

梅县高级中学历代校长怎么样?

梅县高级中学历代校长

援疆教师陈雪兰(右五)。受访者供图

梅县高级中学历代校长

支教教师吴春延。受访者供图

梅县高级中学历代校长

梅县高级中学校长李卓荣。受访者供图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她跨越五千多公里,成为大漠边陲的支教人;他年仅23岁,刚毕业就来到梅县村小当老师;他从老师一步步成长为校长,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

谆谆教诲,桃李天下。值此第37个教师节,《南方日报·梅县视窗》推出教师节特别报道,致敬教育工作者。

●汪思婷 曾健锋

援疆教师陈雪兰:

千里援疆 大漠边疆的教育“播种者”

“它是梅县高级中学历代校长我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梅县宪榟中学老师陈雪兰口中的“它”,指的是一年半的援疆支教生活。

时间回到2020年4月,陈雪兰积极响应国家万人援疆的号召,前往受援地新疆喀什疏附县,跨越5400多公里,将满腔热情洒在喀什疏附县第二小学,成为一名大漠边陲的支教人。

提及新疆,多数人脑海中呈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对于援疆教师来说,干燥、沙尘暴、落后的教学条件、语言不通的对话,这才是他们要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刚到喀什,对这里的气候、饮食、工作都很不习惯,干燥的气候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陈雪兰说,新疆风沙不断,出门都必须戴上口罩,因为随时都会有沙尘暴。与广东截然不同的自然气候,给支教的老师们带来了挑战,陈雪兰也不例外。

受疫情影响,此次援疆难度非比寻常。陈雪兰告诉笔者,喀什实行六天上班制,一周只休息一天,星期天还要轮流值班。每天早上9:30到校,下午7:00下班,中午也不能回去。工作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让她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知道,我不是来观光旅游的,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陈雪兰说,她想守护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我负责初二2个班的数学教学,一周16节课。”陈雪兰说,她没有想到,即使只有两个班的学生,记住学生名字成了她的一大挑战。

“从教27年来,没想到我竟然记不住学生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实在太长了,最长的有十多个字。”陈雪兰说,“阿卜杜拉”“阿卜杜拉江”“买买提”“艾买提”“古丽娜孜”“古丽孜合热”……这些名字都很相似,加上疫情每位学生都得戴口罩上课,就更难记住了。

虽然名字记不住,但哪个学生在哪个班,学习情况、性格表现,陈雪兰都熟记在心。

班上有个叫杰某兰的同学,是因身体不好从别校转过来的,没有相关的教辅资料,陈雪兰把自己的给了他,并经常询问、关心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取得其好感和信任,使他一跃成为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

还有一个叫扎某尔的学生,平时比较懒散、调皮,六一儿童节时他表演了一个说唱节目,博得了阵阵喝彩。“他是有闪光点的,我趁机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他,帮他找回自信,引导他用心学习。”陈雪兰的赞赏教育,让曾经饱受批评的学生体会到被人认可的愉悦,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

为了搞好教学,陈雪兰自费买了投影机、打印机,并与后方学校联系,得到大力支持,为喀什疏附县第二小学引进了一批教具和实验器材。

“我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陈雪兰说,越是困难重重,越要奋勇前进,援疆教师就是带来希望的,这是职责所在。

95后支教教师吴春延:

别样青春 三尺讲台上的支教人生

“支教不是来丰富我的人生。”谈起支教经历,这是今年23岁的吴春延的第一句话。

来自福建,毕业于上海,支教选择在梅州,吴春延刚走出校园,就来到乡村支教。他告诉笔者,“我从小就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支教的萌芽从大一就开始了。”

大一时,吴春延参加了一个暑期支教项目,在中缅的边境上。“那里学生的淳朴,家长的友善,以及上学条件的艰难让我印象深刻。”吴春延回忆,那是他第一次接触支教,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了解支教的过程中,吴春延得知了“美丽中国”项目,在全国五个省区的乡村带领孩子们上课游学,进行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这个项目,就是尽老师们的所能,去靠近这个美好的愿景: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

“还没毕业,我就报名了这个项目,很幸运我入选了。”吴春延用“幸运”一词形容自己,实际上成为一名支教老师,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在梅州,吴春延在叶帅故里雁洋镇的南福小学支教。据介绍,这是一所村小,学生只有100多人。回忆刚到南福小学的情景,吴春延直言“有些荒凉”。

原来,乡村学校水泥地面很少,任何地方都适合杂草生长,一个暑假过完,教室前后、操场都被杂草占领。“我们除去杂草后,学校还是很漂亮的。”吴春延说。

吴春延遇到的第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更明白知识点的同时,去享受学习梅县高级中学历代校长

虽然他接受了教育方面的培训,但是刚毕业的吴春延,对于正式课堂实战经验还是零。于是,吴春延在课后,经常向当地老师取经,和有经验的队友沟通,有空的时候就去听他们的课,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扎实自身知识功底,以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当时的村小,学生平时的文体活动开展得少。因此,借助机构的资金和外部资源,开展了专业的美术课程,装修并开放了图书室,还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等。”吴春延注意到,学生们会主动帮助老师拿上教具;体谅老师咽喉发炎,偷偷在讲台桌放菊花茶等。

在吴春延眼里,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有时候,我从学生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们的乐观,上一秒被我批评,下一秒还乐呵呵叫‘老师老师’。”吴春延一边说一边也笑了。

正如开头所说,支教并不是丰富吴春延的人生。他坦言,过去一年的支教经历让他对乡村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了乡村教育的重重困难,使他更加珍惜接下来的支教生活。

“哪里有书声琅琅,哪里就有信心与希望,对我来说,能多教一个学生就多一个希望,教师对国家兴盛,民族振兴有重要作用。”吴春延眼神坚定地说。

梅县高级中学校长李卓荣:

从教师到校长

不变的是初心

早上7时,清晨静谧的梅县高级中学等待学生们的到来,校长李卓荣早早就到了学校。

按照惯例,李卓荣先对校园的安全情况巡视一番,到了上课时间,他就到各个教室走走看看,最后才到办公室,开始整理思绪,着手处理细碎繁多的日常事务。

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到乡镇学校的校长,再到市里重点学校的副校长、校长,李卓荣34年的教育工作,让他在教学上站稳了脚跟。

广东省文明校园先进单位、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梅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0.39%,梅县高级中学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低进优出”的高考目标……

用心耕耘,李卓荣把心中那张教育宏图一笔一画地描绘成现实。如今,这所67年老校,已成为梅州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是广东省重点高级中学。

“我们全体师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擦亮‘梅州城区校风最好的学校’金字招牌!”李卓荣讲这句话时铿锵有力。

李卓荣认为,要打造一所好学校,首先要抓好班子团队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不是校长一人,而是整个学校行政班子,学校要求全体行政领导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李卓荣说,全校教师自觉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

其次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李卓荣告诉笔者,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超过五十一岁,老龄化严重,有倦怠现象。

为此,李卓荣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励志教育等办法克服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区管校聘考核方案,岗位职级晋升方案,评优评先量化考核方案等,依法治校,制度管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李卓荣紧抓“高效课堂”的打造。

近年来学校倾力打造“高效课堂”,不断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并通过导师制、师徒配对等方式促年轻教师何部分教学能力较差教师成长进步,使课堂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李卓荣说,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学校进一步明确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强化学校内涵发展,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ikao/12572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