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学历百科

高二学历史必修几怎么样?

考点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2021·全国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2021·河南高三二模)据载,太公吕尚受封营丘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毗邻)莱。莱人,夷也”,“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可知,周初的分封制

A.确立姜齐东方大国的地位 B.使周天子实现高二学历史必修几了高度集权

C.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促进了部族间的逐渐融合

3.(2021·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二月考)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高二学历史必修几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②分封制度下,国王有至尊权威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1·河南信阳高中高一月考)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礼记之二》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分封制对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对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5.(2021·江苏高二期中)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推动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 B.分封制为西周灭殷商奠定了基础

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6.(2021·广东金山中学高二期中)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

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

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

2)宗法制

7.(2021·重庆八中高二期末)史学家白钢认为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8.(2021·四川高一期末)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礼乐制和郡县制

9.(2021·曲靖市第二中学高一期末)梁漱溟曾说:“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成国’之说,在法制上,明认家为组织单位。中国所以至今被人目之为宗法社会者,亦即在此。”由此可知

A.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中国古代家国合为一体 D.宗法制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

10.(2020·费县第二中学高三月考)《论语》记载:“列诸主在太祖庙堂,太祖之主在西壁东向,太祖之子为昭,在太祖之东而南向,太祖之孙为穆,对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东陈,在北者日昭,在南者为穆,所谓父昭子穆也。昭者,明也,尊父,故曰明也;穆,敬也,子宜敬于父也。”这表明

A.宗法制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周王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考点2 秦朝的政治制度

1)三公九卿

11.(2021·北京高三)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贵族政治已经彻底消亡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体现中枢权力机制成熟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2021·北京高三)《韩非子显学》云:“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观点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C.三公九卿制度确立 D.士族制度逐渐形成

1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2)郡县制

14.(2021·辽宁高一期末)《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ᾰn),不得休息。”作者旨在强调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15.(2021·河南高二期末)众所周知,分封制在周代达到鼎盛,郡县制在秦代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读下面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可知

高二学历史必修几

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 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已消失

C.分封制严重挑战天子权威 D.郡县制能对地方垂直管理

16.(2020·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高一期中)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推行和落实。这说明

A.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 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

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 D.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

17.(2021·浙江高二月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自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性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治之政府。”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郡县制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经出现

C.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D.郡县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18.(2021·中宁县中宁中学高二月考)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说道:“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然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考之《左传》,晋人早有县制。”由此可知( )

A.秦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分界线 B.郡县制在先秦时已推行

C.作者对分封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D.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考点3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中朝

19.(2021·河南高二期中)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时期

概况

汉武帝时期

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

汉昭帝时期

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成帝、哀帝时期

赐大司马金银紫绶,置官署,禄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 B.派系斗争愈演愈烈

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 D.中枢权力逐渐转移

20.(2021·广东高二期中)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时期

概况

汉武帝时期

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

汉昭帝时期

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成帝、哀帝时期

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 B.藩镇割据初现端倪

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 D.朝廷权力再次分配

21.(2021·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期中)下列作为古代中国事实上的中枢,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三公—中朝—尚书台—三省—中书省—内阁—军机处

B.三公—三省—中朝—尚书台—中书省—内阁—军机处

C.三公—三省—尚书台—中朝—中书省—内阁—军机处

D.三公—中朝—中书省—三省—尚书台—军机处—内阁

22.(2021·全国高三)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高二学历史必修几

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 B.藩镇割据初现端倪

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 D.朝廷权力再次分配

23.(2021·宾县第二中学高二月考)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员与豪强势力的监控,设立了

A.郡国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厂卫制度

2).隋唐三省六部

24.(2021·东至县第二中学高二期中)“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及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而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

B.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减缓了由于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所沿用

25.(2021·淮南第一中学高二月考)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皇帝权威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民主决策 D.有利于科学决策

26.(2021·湖南高一期末)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执行体系包括

A.尚书省六部 B.中书门下省 C.尚书门下省 D.中书尚书省

3).宋枢密院

27.(2021·龙里县九八五高级中学有限责任公司高一月考)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该材料能够说明当时

A.行政权与军事权分立,枢密院掌管军政 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 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28.(2021·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枢密院原来是英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构,但是“光荣革命”后,枢密院的权力不断下降,早已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荣誉机构。但英国人并没有废除它,英国内阁的重要文件都要以枢密院的名义发出。这表明当时英国

A.国王仍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B.政治变革尊重了历史传统

C.国家治理效率相对低下 D.内阁借助枢密院扩张权力

29.(2021·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 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30.(2021·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一期末)史学界常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是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 D.同平章事和枢密使

31.(2021·江苏高二期末)宋朝皇帝不可以不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而将“圣旨”直接下达有关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批发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然后颁行。这表明当时中枢机构的运行

A.保证君权独尊 B.注重决策程序化

C.提高行政效率 D.有利于权臣干政

32.(2021·河北高一开学考试)辽朝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这反映出辽朝

A.契丹贵族掌握军权 B.军政事务高于一切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孤立打击汉族官吏

4).元中书省

33.(2021·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期中)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职权的这种变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34.(2021·河南高二期末)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这一变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行省对地方的管理

35.(2021·新疆高三月考)在元朝,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的设置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这种观点的依据是

A.行省与中书省均有自己的辖区 B.中书省直接管辖覆盖全国

C.行省接受中书省的节制和领导 D.行省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

36.(2021·北京高三)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以下对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史公司马迁曾任中书令 ②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③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 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37.(2021·淮南第一中学高二月考)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 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

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

5).明朝内阁

38.(2021·安徽高一月考)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政事,即内阁的议事权开始増加;仁宗、代宗时,六部的尚书开始“入阁”,即执行权也归于内阁;世宗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前。据此可知

A.内阁演变为国家法定机构 B.君主独断朝廷大政方针

C.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D.内阁的权力呈增长趋势

39.(202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李洵在《下学集》中指出:“内阁和司礼监对于皇权来讲,内阁是‘外内阁’,而司礼监是‘内内阁’。”这说明

A.两者都具有宰相之实 B.司礼监权力相对较大

C.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内阁的地位不断下降

40.(2021·玉门油田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阁首相由英国国王任命 B.内阁要对议会负责

C.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建内阁 D.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41.(2021·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期末)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目,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已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对皇权存在-定制约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42.(2021·威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下面为明代内阁制度演变简表。由此可知,明代

明成袒(1402~1424)

“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大学士秩仅五品,远在六部尚书、传郎之下

明仁宗(1424~1425)

开创九御直入内阁先例,以后入阁者,多是尚书、侍郎

明宣宗(1425~1435)

事无大小悉由内阁大学士参议

明世宗(1522~1566)

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A.内阁掌握了决策权 B.内阁沦为六部附庸

C.内阁地位不断提升 D.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6).清朝军机处

43.(2021·长治市潞城区第一中学校高二月考)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内阁无从过问。但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材料反映了

A.皇帝独揽朝纲掌握绝对君权 B.军机处不是清朝的常设机构

C.军机大臣权柄在握威胁皇权 D.军机处与内阁实现分权制衡

44.(2021·宜昌英杰学校高二月考)清代军机处虽然是中枢机构,但是名义上却不是中央政府,长期不入《会典》,只是到了嘉庆时期才载入《会典》之中,作为正式机构出现。这表明( )

A.军机处不是法定中枢机构 B.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权

C.军机处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D.清代军机处与明内阁一致

45.(2021·江苏高三)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46.(2020·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二学业考试)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这表明,军机处

A.掌握最高决策权 B.是内阁的上级机关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47.(2021·陕西高三)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要务,具有封闭性,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说明了清初

A.国家行政体系最终形成 B.军机处的权限大于内阁

C.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D.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权

48.(2021·启东市吕四中学高一月考)有学者认为,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的观点。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最有可能是,内阁和军机处

A.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 B.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

C.均为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 D.均为君主施政的辅助机构

高二学历史必修几

综合考查

49.(2021·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垒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子。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50.(2021·四川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0年,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政务繁重。后为减轻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由于文渊阁处在宮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与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雍正时期内阁名存实亡。

——摘编自《明朝内阁制度>

材料二 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英国责任内阁制度起源于都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当时由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英国责任内阁制先声,由此形成政治惯例,他实际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其形成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英国责任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制形成的背景。分析清朝时内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的异同。

需要答案或者本资料的可以点关注并私信。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shudian/13563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