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报名时间

华科大自考论文答辩难学吗?

极目新闻记者 刘我风

摄影 刘我风

通讯员 李升炜

华科大自考论文答辩

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张端明教授是武汉生、武汉长的物理学研究大家华科大自考论文答辩,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学术声誉。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美国物理学会成员、美国化学学会成员,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和欧洲泰晤士报业评估系统咨询专家。张端明参与申办创建了华中工学院(简称华工,今华科大)物理系、物理学院暨物理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曾主管华工的少年班工作,任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中心主任,培养硕博士50余人。

张端明被华科大之外的广大青少年读者熟知,则是因为他出版了一系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包括《大宇宙与小宇宙》《极微世界探极微》《科技王国的宙斯——物理学与高新科技》《小宇宙探微》《大宇宙奇旅》《神秘失踪的中微子》《宇宙创世纪史诗》《北斗导航》等。他的科普作品,介绍的都是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有强大的学理做支撑,三十多年来一直是科普界的经典。2007年,他获得中国科普作协“优秀科普作家”称号,2016-2019年连续获得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工作者”称号和表彰。2019年以参加者的身份获得湖北省科学进步奖特等奖和2020年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010-2020年担任国家光电实验室教学顾问。

2021年12月10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随张端明教授走进他的书房。窗外是郁郁葱葱的喻家山,窗内两面书墙,《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苏东坡传》《人间词话》与物理学书籍和谐共振,相映生辉。

一中图书馆做义工

据张端明教授介绍,他1941年出生于武汉,1957年考入武汉一中时非常幸运地遇到了素质非常高的校长、老师和同学。“一中是男中,但校长是女校长卢世璋。学校深得素质教育的真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四班,成绩好,更奇特的是艺术人才济济一堂。当年我参与主创的诗歌剧《一中畅想曲》,主演赵瑞泰后来成为著名的剧作家,音乐主创熊敏学后来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曾出任湖北歌剧团团长。宣传委员余焱祖,后来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曾出任湖北电影厂总编辑……”

以张端明个人对诗词写作和文史哲的兴趣,他本来应该是个文科生。但他数理化成绩更好,1960年高考时,班主任建议他填报中国科技大学高能物理,但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他被录取到了当年的湖北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物理系,后来合并到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

其实无论在湖大还是华师,张端明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两年就把所有专业课自学完了。

泡图书馆这个习惯还是在武汉一中养成的。一中的校长和老师对张端明泡图书馆是鼓励的,学有余力嘛。他还在一中图书馆做义工,不仅近水楼台读到很多数理化书籍,还读到了《三个火枪手》《张居正大传》等文史类图书。

但大学的老师对张端明翘课泡图书馆颇有微词。大三上学期,张端明希望能提前毕业,老师们建议系主任好好考他一考。

别人考试是两个小时,张端明是考两天。

张端明以优异的成绩提前通过了专业课的全部毕业考试。因为不能提前毕业,又用两年时间自学完了相当于现在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专业课程,走向了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前沿。

喻家山下安书房

1964年7月,张端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华中农学院附属中学当老师。

张端明说:“我在华农附中整整呆了14年。在华农附中结婚生子,一家三代六口人住在筒子楼,两间房,做饭在走廊,自然对书房不敢奢求。但华农山清水秀,副食品供应比较优厚,曾患肝病的我身体恢复得很快,我对这一段日子充满感恩之心华科大自考论文答辩!”

197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36岁的张端明遇到了数学学部委员(院士)、武大副校长李国平教授。经李国平等人推荐,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的朱九思,决定把张端明调到华工,同时解决他爱人的工作问题,这样张端明一家六口就在喻家山下安居乐业了。“你现在看到的书房,只是我两个书房中的一个。还有一个书房在另外一套房子里。”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科普的呢华科大自考论文答辩?”

“到华工之后吧。刚到华工,三个儿女还小,家里经济条件还比较紧张。一开始写科普纯粹是为了挣稿费,补贴家用。”张端明坦然一笑,又说,“但既然写了,就要对文字负责,对科学负责。”

“您的科普作品中,天体物理占比非常大。”

“天体物理是物理学家的天堂啊!”张端明解释,“科普的对象是刚刚接触物理的青少年读者。我当年在图书馆自学物理的时候很希望遇到好老师。我希望孩子们在学习物理时,能够遇到我。”

1978年,张端明刚刚调到华工时,华工的物理教研室还没有招收本科生的资格。直到1985年,华工的物理本科专业才获得教育部批准,同一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了华工三个物理专业学科方向的硕士学位点,这为以后物理系(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忆那段岁月,张端明非常感概:“现在华科大培养了不少科学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如果我们这些理工科教授没有一点人文底蕴,没有一点人文情怀,没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怎么培养得出来!”

自弹天籁琴真

1993年,杨叔子院士出任华中理工大学(原华工,今华科大)校长,在这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掀起了一场人文风暴: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每年考一次中国语文,不及格不发学位证书。所有本科生,每年必须拿两个人文学分,否则不能毕业。杨叔子甚至要求自己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篇,不选不背,就不接受论文答辩。

1998年农历大年初一,杨叔子专程到张端明家拜年,邀请他给自己的博士生们讲《老子》,主题是“老子与现代科学和哲学”。

后来杨叔子院士还邀请张端明教授加入了喻园诗社,与校园内其他爱好诗词的师生诗词唱和。

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专访时,张端明教授即兴赋词一首:

何满子.楚天都市报专访有感

不敢漫隨逝水,未曾轻委红尘。

凭风等闲何借力,

叶舟翰海梁津。

乐道安贫生性,自弹天籁琴真。

红烛成灰欲绝,晚蚕絲尽残春。

纵有清欢行不得,

杖藜偷学灵均。

轮毂偶然当步,眷吟慷慨芳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hibo/15183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