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网大全

自考生王大可难学吗?

高考是拼搏、奋进、挑灯夜读的代名词自考生王大可,是人生的搏击和洗礼自考生王大可,更是青春的记忆。有人说,“人生最怕回忆,因为回忆太美好。”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5个年头,本报特地采访了5位在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考生,听他们忆述“高考故事”。

这些高考故事里,有出人意料,有振奋人心,也有“亚历山大”,更有人生蝶变。他们说,无论最终考得结果如何,高考永远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在他们的回忆中,高考改变了无数人人生轨迹、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自考生王大可

6月8日下午,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考点,家长送考生参加当日下午外语(笔试)考试。(济南日报记者赵晓明 摄)

上世纪70年代

满身泥泞去赶考

“当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传来以后,我们知青组所有知青均欢欣鼓舞,纷纷跃跃欲试。”回想起当年参加高考的经历,原历下区教育局副局长、正处级督学徐光仍难以忘怀。

1975年,徐光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插队到曲阜县陵城公社,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传来以后,他没有立马返回济南备考,而是一直坚持在村办小学给学生们上课,直到考试的前一天才向校长请假,赶往泗水县参加美术高考的初试。“后来,当看到复试榜上有自己的名字时,那种心中的暗喜,人生难得有几次体验。”徐光说。

复试地点设在济宁,为提前赶到考点,他经过长途跋涉赶到济宁郊区时已是半夜。当时四周一片漆黑,他误走到农民夜晚浇灌的农田里,鞋子陷入淤泥。不得已,他用手摸索着将鞋拽出来,左手拿着画板,右手提着鞋,朝着有亮光的地方走去。在济宁火车站,他找到一节废旧的绿皮火车,便钻到里面休息。第二天一早,他带着满身干涸的泥土走进考场。“这次考试经历,包括我父母在内没其他人知道。”徐光笑着说。

徐光回忆,文化课考试设在当时的公社大院里,那时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这么大压力,考前都是说说笑笑,考试氛围也没那么严肃紧张。“我当时的心情不像是在参加高考,倒像是在参加一次智力测验。我还记得语文作文命题是《难忘的一天》,我就以周总理逝世为主题进行了写作。”

不久后,徐光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成为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那以后,他便养成了每年都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习惯。“长江流水无穷尽,聪明才子年年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严密、人性化,到目前为止,我认为高考仍是选拔人才的最公平的制度,虽不是选拔人才唯一的制度,但还找不到更先进的制度来替代它。它体现的是天道酬勤。愿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们,都能如愿以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徐光说。

上世纪80年代

自己骑车半小时去考试

“儿子,放松心态、正常发挥,你肯定没问题!”6月7日一早,在济南九中高考考点门口,市民刘先生这样鼓励自己的儿子。

看着孩子信心满满地走入考场,刘先生心中很是感慨。“他们这一代真是幸福,有那么多人关心、陪护,和我们当年的考试情形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在1989年参加高考时,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没有办法与现在参加高考的孩子们相比。“当年,我和几个同学,每天都要从乡下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学校考试,别说交警、特警、志愿者了,就连家长都没陪伴我们。”

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他曾将自己的高考经历原原本本地讲给儿子听,但儿子并不相信,直称“无法想象”。“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好了,压根没法想象自己父辈吃过什么苦。”刘先生表示,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高考生活,家住奥体中心附近的他们,特地在考点附近订了一家宾馆。“这样就省去了奔波之苦,让孩子可以全身心投入高考。”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高校较少,高考录取率不高,必须是“尖子生中的尖子生”才有上大学的机会。刘先生说,自己只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但后续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些成绩。“想想我的过去,我不会给孩子太多压力,只要正常发挥,上一所他自己满意的大学就好,毕竟,这只是他人生的起步阶段。”

自考生王大可

高考首日,交警在省实验中学考点门口执勤护考。(济南日报记者崔健 通讯员 解旺摄)

上世纪90年代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当时的班主任是张涛老师,教语文的是赵鸿老师,教数学的是王锋老师,教英语的是李刚老师,教物理的是周明老师,教化学的是明玲保老师,他们现在还坚持在教学一线……”已经是章丘区垛庄中学校长的赵玉明,回忆起当初自己高三老师的名字依然记忆犹新。

1996年参加高考的赵玉明,以当时标准分512分的成绩被济南大学录取。“转眼25年过去了,但是脑海里高考的记忆依然非常清晰,依然记得高考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和我们一起住在宿舍里,白天加油鼓劲,搞好服务,晚上检查每个学生的睡眠,直到同学们都睡着了他才肯睡,他的敬业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最让赵玉明印象深刻的还是张涛老师经常对他们说的话:“他经常对我们说,他就是通过考试,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命运,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他也希望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只要听到他的鼓励,就会再整旗鼓,所以非常感激张老师,他的这种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也在影响着我。”赵玉明说,“那时候,老师对我们都非常好,他们的高大、神圣影响着我,在填报专业时,我也选择了师范类。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联系,有时我还会向他们讨教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当时的同学关系和学习氛围也是赵玉明经常回忆的部分。“那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大都来自农村,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换取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压力特别大。所以同学们都互相加油鼓劲,气氛十分融洽,当时虽然非常艰苦,但是那段经历已经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赵玉明说。

谈到高考成绩,赵玉明说:“当时对成绩并不是很满意,但是也可以接受,毕竟大部分人考不上大学。”因此,他建议考生和家长们,不要太看重分数,考试成绩和心理预期有差别也不要过于自责或灰心,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考验。

本世纪00年代

小镇姑娘改变命运

我高考那年,考试时间第一次由7月份调整至6月份,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虽然已经过去了18年,但谈及当年的高考,36岁的张丽仍然记忆犹新。

2003年,来自小镇的张丽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取了省内一所重点大学。后来,她在济南安家落户。“我很感谢高考,给了我一个在高等学府读书学习、认识世界的机会。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张丽感慨地说。

最让张丽难忘的是那年的备考氛围。为了防控“非典”,学校加大了防控力度,每天早晚测温。高考那天,张丽和其他考生提前抵达考场,用额温枪逐一测温后才走进考场。“这些经历,为考试增添了一丝丝紧张的情绪,但是学校的疏导工作做得很好,我们的心理基本没受影响。”

考试期间,张丽没有让父母陪考。“那时候家长已经开始重视教育,但是陪考的家长还是少数。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心理压力会小一些。”

张丽坦言,虽然自己心态不错,但考试期间还是被当年的考题“为难了一下”。“考试的难度超出预期,非常考验心态。但也正是这次考试为我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让我明白了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的道理。”

对于今年的考生,张丽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因为有了奋斗,再艰难的岁月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无论结果如何,坚持就是胜利。加油!”

本世纪10年代

一张纸条驱散“心理雾霾”

“你不必优秀,但要付出全力。你不必拔尖,但要对得起自己。愿你的付出终将得偿所愿。”这是王大可在表弟考试前发给他的高考祝福。今年,王大可的表弟参加高考,考试带给他的压力让他变得不愿沟通,整日闷在屋里“刷题”。这样的画面一下子也将她的回忆拉回到了2010年。那年,她参加高考,被“担心考砸了”的思想包袱纠缠得整日无精打采,失眠、厌食、心慌……

王大可说,刚升入高三,她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目标。为了更好地备考,她额外报了很多校外的专业课,但也由此占用了很多文化课时间。“别人用于做题、背诵的晚自习,我都要请假外出上课。越往后心越慌。而日常住宿的我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心里郁结也无从释放,每次在宿舍给妈妈打电话,都是先大哭一通。”

突然有一天,当她下了晚自习回到寝室,发现枕边多了张字条,内容就是这句祝福语,这是妈妈坐了2个小时大巴车赶来学校偷偷给她准备的惊喜。正是这句话,一直给予她安慰,带她走过了高考前的那段“心理雾霾”。

现在,她希望将这份勇气传递给所有的考生。“我相信‘高考祝福’的力量,那是被理解、被关爱、被看见后迸发出的能量。希望所有考生都能获得披荆斩棘的勇气。”王大可说。 (济南日报 记者:范开云 赵冰 李鹏 孙墨琦)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ikao/13355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