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学历百科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怎么样?

近日因事去凤翔住了几天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与当地人闲聊时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因我平常不怎么说陕西话他们便询问我是哪里人,答宝鸡人,几个人使了个眼色,各种暗示我是河南人还不好意思承认等等,在背后指指戳戳。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这真是将咱陕西人好闲话,以讹传讹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的毛病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笔者也比较好奇,他们这种宝鸡尽是河南人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的刻板印象为什么还存在着,以及如今宝鸡河南人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

如今在宝鸡工作生活的人来自五湖四海

城市的发展一直是在变化着的,人口因素最能体现这一点。如今你走在宝鸡老城区,比如中山路、十里铺、经一路,确实遇见2个当地人就有1个可能是河南人,但放眼宝鸡金台,渭滨两区,河南人的占比就不多了,甚至可以说没有陕西人多。

宝鸡河南人多的地方即是1938年后受中原地区水灾,蝗灾和旱灾的影响,逃难到宝鸡的河南难民聚居区,他们在渭河滩头、山塬边、荒地挖窖洞、搭草掤,受尽苦难,艰难度日。解放后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宝鸡市城区河南籍人数占比达到70%以上,才会有"宝鸡也是小河南"之说。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黄河决堤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逃难中的河南人

解放前原石油、大修厂等厂均已建立,之后国内工厂西迁与三线建设,都为宝鸡带来了大量外地人口,比如宝鸡列电多河北人,宝光多山东人,大修厂多东北人和上海人,玻璃厂多江苏人浙江人,清姜几个大厂则是东南省份人较多,这些来宝的工人、技术人员都不是河南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前的宝鸡人口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福建商会—宝鸡鹏博财富大厦

改开之后随着人口流动,宝鸡各地商会崛起,其中以福建商会较为知名,宝鸡多个地产及大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见到福建商会的身影。当然还有广元路上的嘉信潮州酒店则是广东人投资,在宝鸡经营茶叶的以福建、江西人居多,前些年将社区超市带入宝鸡的则是浙江人和福建人,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重庆不仅将川菜带入宝鸡,四川农民工也比陕西农民工吃香日薪高,不仅仅因为南方人干活心细,宝鸡几个出活好做事利索的装修团队同样是南方人牵头。

可以说,近些年宝鸡随着城市化发展,国内人口流动,农村人口进城等因素,身边河南人占比逐年下降。如今就宝鸡城区范围来说,笔者自身感受身边5个人中2个是陕西人,2个是河南人,还有1个则是外地人,当然你如果生活在河南人多的地方或是外地人多的地方感受肯定不同。

宝鸡周边县区对宝鸡“小河南”刻板印象原因分析

首先宝鸡市区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河南人占比非常高,给人小河南的印象,而陕西人“足不出户,口耳相传”的特点,只会放大这种印象,当然现在宝鸡市区河南人占比也不低就是(相比县区)。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不少陕西人对宝鸡河南人的心理

第二,在与凤翔人等县上人闲聊时,他们对宝鸡的旧货市场、经一路小商品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宝鸡新建的商场和旅游区,而旧货市场以及电脑城、轻工业市场里确实河南经营者占比高,所见即所得,自然就会有宝鸡还是小河南的印象了。个人有个观察,凤翔、岐山、扶风、眉县人更喜欢去西安消费购物,只将宝鸡作为办事的地方。

第三,凤翔有一些人一直对宝鸡崛起取代凤翔成为地区中心耿耿于怀,进而有意渲染夸大宝鸡不能代表陕西西府的所谓事实,并自我安慰谋求心理平衡。

河南人及外地人对陕西人的印象

(转自武育民《“河南担”的宝鸡情缘》宝鸡市政协网站)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陕西十大怪之一

从火车通到宝鸡和抗战开始后,大量的外省人和河南人来到这个小县城。加上内迁工厂的增多,需用的劳工增多,使这个小县城一下变成了西部重镇。当地的农户过惯了日出起、日落睡的生活,就是干农活,也是农忙那几天,雨天睡觉、冬天不出门。工厂需要劳工,可没人到工厂上班。在当时,周围地多人少,打一年粮能吃三年,所以本地人很少跟外省人争工作。若需用钱,卖粮卖猪卖鸡蛋,也不让儿女出外打工。因而人们给关中人编了段“十大怪”顺口溜,其中就说到“刮风下雨是礼拜,儿女种地不出外”的怪现象。直到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宝鸡本地青年都不愿去广东等地打工。陕西贫穷主要是恋乡情结太重,离不开家。有部分人去了外地干不了重活又回来的也不少。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好多人也开始学着做生意,现在在市上租门面开饭馆的很多,外出打工的也不少,但恋家的情结始终丢弃不了。

宝鸡河南人生存历史

河南担—宝鸡人对河南人的称呼

(摘自《大河报》2012年11月29日)

“俺小时候爹妈一吵架,俺妈就骂俺爹是河南蛋(河南担),俺爹骂俺娘是此地猴(宝鸡方言)。”宝鸡80后张小南告诉记者。张小南的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地道的宝鸡人。宝鸡河南担的说法来自于逃难的河南人全部财产只有从河南用扁担挑来的一些家当的戏谑说法。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饥荒时期的灾民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饥荒时期的灾民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饥荒时期的灾民

1938年秋,张小南的曾祖父—河南郸城县的张拴宝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个箩筐里是不到两岁的儿子,一个箩筐里是所有的家当。后面跟着的,还有背着大包小包、抱着一岁闺女的妻子。他们沿着陇海铁路,辗转到了宝鸡。张拴宝用废砖头、木头搭起一个简陋的窝棚,靠出外苦力和讨饭为生。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宝鸡早期图景

如今,当年在张拴宝箩筐里坐着的两岁男孩已经成为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他家里,依然保存着当年的老扁担,“这是俺父亲留下的宝贝,没有它也许俺们都活不了”。

宝鸡市老龄委一名工作人员说,2012年宝鸡市80岁以上健在老人中,很多都是当年随父母从河南逃荒来宝鸡的,十几名百岁老人中,有8位河南籍。

“我从小就说三种话:在学校说普通话,跟俺外公外婆说陕西话,跟俺爷奶爸妈就说河南话,俺妈虽然是宝鸡人,但她也跟着说河南话”张小南说。

宝鸡经一路步行街上一家服装店的店员开口就用地道的河南话招揽生意,她说自己是四川广元人,“这儿河南人可多了,不会说河南话不方便啊”。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经一路上河南商户较多

在宝鸡老城区步行街上卖鸭脖子的老板是河南周口人,卖油茶的是河南焦作人,开出租车的有很多也是河南人,宝鸡古玩城三层楼里也多是河南人在做生意,这也是老城区给人“小河南”的直观印象。

80多年来,宝鸡的河南人后裔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原经一路社区书记武桂荣介,原来这一片就是河滩,住的全是河南逃荒过来的人,街名都跟河南人有关。

“当时陇海铁路就通到宝鸡,终点站就在宝鸡城东门约一公里处,难民们沿铁路逃到此处,大多就居住下来了,而在铁路边卖煤卖炭,也是好多能吃苦的河南人首选。因此,后来铁路旁边的这条街就叫炭市街了。”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宝鸡老城区

宝鸡的布市街曾是河南裁缝们做生意的地方,“我刚从河南逃荒到这儿的时候,就是在河滩上支个摊子给人做衣服,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都是手工,也改旧衣服,那时候穿棉袍的多,改一个棉袍一毛钱”。如今(2012年)已93岁的老裁缝崔永庆说。

宝鸡河南人历史功绩

摘自《宝鸡为何被称为“小河南”》

(《宝鸡日报》2010年3月12日)

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石

在老宝鸡,无论是申新纱厂的纺织工人,还是玉民机械厂的技术工人,抑或铁路战线上的平凡职工,他们为宝鸡贡献的不仅仅是一件件饱含汗水的劳动成果,更是奠定了工业行业的一块块基石。

宝鸡斗鸡地区,“官方”语言不是宝鸡本土方言,而是已经不再那么浓郁的河南话。据当年在陕棉十二厂做车间师傅的刘继琴老人介绍,大概在1950年的时候,就有500多位河南人在该厂工作,她所教的徒弟大都是河南人。“当年,厂里的纺纱工作我每一道工序教她们三天,那些十六七岁的河南娃手勤眼快,又不怕吃苦,半个月就上手了,能干得很。”当年的纺织厂有几个“老虎车间”,不分冬夏都热得冒火。早七点到晚七点十二小时工作制,她们整天在机器的轰鸣声和棉花絮中辛勤劳作,不少河南人从年轻一直干到退休,把最年轻、最宝贵的时光都织进了飞舞的棉絮和线头里。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曾经的申新纺织机器

水泵厂是除了陕棉十二厂之外又一河南人聚集的大型工厂。李师傅在1950年跟随老乡到宝鸡闯荡,先后当机械学徒、参加机械合作社,到最后进玉民机械厂(原水泵厂),一直干到退休。“那时候人家陕西人不愿进工厂,厂里的铸造、车床等技术工大多都是河南人。俺们干活不怕苦不怕累,个个争强好胜,月底厂里按照完成的件数和质量定甲乙丙丁四个标准,俺们都在头里排着。”李师傅笑着说,那时候上班的意义除了挣口饭吃,还要争先当劳模,他自己就是好几届劳模,先后担任过车间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等职务。上班时间大家都抓紧时间赶工作,下了班,几个要好的老乡就会相约去打篮球或下棋。遇到休息的日子,他们还会专门跑到位于现在新民路上的河滩游艺市场,听说书的讲水浒三国,或欣赏一段“解馋”的河南豫剧,让人觉得心满意足。

河南人李保欣老师傅说起他在宝鸡这大半辈子,总是离不开“铁路”二字。从1956年在十里铺斗鸡车站工作开始,他在铁路战线上干了整整40年,其中装卸工就干了15年,此后又做过扳道工、信号员等多个工种。当时60多人的装卸队伍中,有30多位都是河南老乡。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早期铁路工人

像李保欣这样的河南老伙计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大半辈子见证了宝鸡铁路发展的历程,为宝鸡现代化的铁路枢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带动早期商业繁荣

采访了多位老人,在他们的记忆中,早年河南人从事的行业几乎遍及各个角落,有在中山路开茶叶店的,有在十里铺开缝纫店的,有做百货的,也有做饮食的。河南人的聪明智慧,促进了宝鸡早期的商业繁荣。

“我从1982年来到宝鸡就一直在做吃食,如今也已经做了快40年了。”做米线的河南人路长见感慨地说。“我们哥几个是宝鸡第一家做米线、砂锅和肉夹馍的,还有烩菜排骨、高炉馍之类。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曾经的宝鸡建国路市场

在河南人所从事的各行各业中,废旧物品回收是许多人不太愿意提及的行业。在他们看来,那是无奈之下才会做的活计,殊不知这个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当,在解决了他们生活难题的同时,更是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由于逆境的锻炼和顽强的磨砺,才使得河南人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儿。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宝鸡街头的废品回收站

宝鸡十里铺地区是早期河南人的一大聚居地。曾经,站在十里铺宏文路上,从东边第一家河南人经营的废品收购站算起,这条街上就有五家废品收购站是河南人经营的。宏泰收购站的老板郭峰成说,他是在岳父高师傅的带领下来到宝鸡做收购生意的。高师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来到宝鸡,蹬着小三轮走街串巷到各户收集废旧物品,每天靠废品换的几块钱竟养活了一家人。于是他跟随岳父一起来到宝鸡做起了回收生意,两个人一个城东一个城西,每天可以挣到80块钱左右。后来他又接来了妻子和亲戚,开了门面房,一家人落户宝鸡一起做回收,将生意渐渐做大。

手工业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由于战争的破坏及风沙干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迫使不少河南人中有手艺的人也陆续沿着陇海铁路迁徙至宝鸡,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更为宝鸡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我当时做的龙头拐杖可是出口产品呢!”曾在宝鸡工艺美术厂担任车间主任的郭秀建老师傅,提起当年自己的“看家本领”木工手艺,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他1952年从河南老家来到宝鸡,先在汉中路口一家玻璃店做了一年的学徒,后在斗鸡票房号与朋友合作经营一家木器社,期间练就了一手雕刻木器的好手艺。据郭师傅回忆,当时的木器社大约由120多位河南人组成,分为镜框、相框、雕刻等几个小组,不少手巧的河南人在这里学习木器手艺,然后按照个人技能进入美术厂生产模花、拐杖等手工艺品。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工艺厂的生意十分红火,自己一天可以雕刻六根龙头拐杖,每个月能挣40多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足可算作不菲的收入。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木雕手艺示意

据十里铺街道宏文路东社区主任高文奇回忆,宝鸡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木工、油漆工、铁匠、弹棉花、编箩筐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手工艺行业,大多为河南人所包揽,他们凭着自己一双灵巧的双手,在宝鸡扎下了根。

常香玉

说起河南逃荒人,就要提起豫剧大师常香玉:1940年由常香玉筹措资金,宝鸡河南同乡会和从河南迁到宝鸡的大新面粉厂积极协助建立了“私立中州小学”(据说是后来的原东巷小学),解决了河南难民孩子的上学问题。1943年1月20岁的常香玉为让河南老乡看到家乡戏,在宝鸡募捐义演同大新面粉厂和河南同乡会的仁义之士共同筹款、置地。在汉中路盖起了“河声剧院。常香玉视宝鸡为第二故乡,对逃难的老乡给予了很大的帮助。1988年6月29日66岁的常香玉携丈夫陈宪章及大女儿回来看望阔别三十多年的故土,满含热泪说:“宝鸡!你的女儿想你了!”。当时在宝烟俱乐部献上了一台难忘的演出,常香玉身穿桃红上衣上台第一句话是:“宝鸡的老姊妹们,我回来看你们了”。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常香玉照片

新老河南人在宝鸡

据老陕西人记忆,早期逃荒来宝鸡的河南人因为困苦确实做了些偷鸡摸狗的事,但也带来了红薯种植技术和种子等,后面他们生活好了但大多从事贸易、食品、废品收购等行业,因多算计等性格被本地人和外迁来的大厂工人看低。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曾经受关注的《河南人惹谁了》

语调变化

不过,当时的河南人后代这么多年早已融入陕西,吃臊子面喋擀面皮,完全就是宝鸡人了,说的河南话也受宝鸡方言影响发生了变化,形成独特的宝鸡河南方言岛语音(陕西师范大学 王荣丽 博硕论文《宝鸡河南方言岛语音研究》)。

在河南生活长大成人后来宝鸡工作的河南人语调在结束说话时会偏向二声,给人一种积极肯定、软的感觉,而宝鸡河南人说的河南话受陕西说话硬的影响,变成一种不确定、低调的感觉,相信是融入本地的主观变化作用,仅从听感来说,不如原河南话好听了。

从流动摊贩到把持行业

从人们普遍印象中的路边烤红薯、卖玩具、“戗刀磨剪子”到铁路列车员、巡道员、普通工厂工人,再到如今宝鸡废品回收产业链、电脑城组装机市场等,宝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河南人的身影。

甚至,宝鸡的废品回收产业从下游回收到上游分拣再利用已经被河南人把持,电脑城一半多的商家都是河南籍,不过也因此令宝鸡河南人的形象不是那么美好。遇到过两次河南人的电脑装机店给你看的是一样,实际给你装机的是另一样,不过这个乱象全国都有,是不是河南人都有人这样做。

都是宝鸡人都在努力讨生活

原宝鸡市豫剧团李敏书记曾说:“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河南人在宝鸡市区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宝鸡有‘小河南’之称,很多当地人也以会说河南话为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扩容加快,本地人口迅速占到绝对优势,加之地道的河南人逐渐老龄化,其后代也成了土生土长的宝鸡人。”

笔者观察,第三代第四代河南移民很多已经不喜欢也听不懂豫剧,同时会吃擀面皮、臊子面但也不像陕西人,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现代城市人,可以说除了会讲河南话就是宝鸡人了。

所以宝鸡还是“小河南”吗?

城东中学历史讲座观听感

宝鸡老城区图景

参考资料

宝鸡日报《宝鸡为何被称为“小河南”》

大河报《回到1942年,宝鸡成了小河南》

宝鸡政协《“河南担”的宝鸡情缘》

陕西师范大学 王荣丽《宝鸡河南方言岛语音研究》

宝鸡国学天地文章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shudian/14627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