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网大全

考古员学历难学吗?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的发掘现场,这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多年前,比河姆渡遗址早1000年——下午5点,夕阳的余晖刚要洒下来,27岁的李博达从深约8米的“坑”里爬上来,带着一身泥点子。

“记者来了,想采访你。”叫住李博达的人是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也是发掘井头山遗址的总领队。 “等考古员学历我先洗个澡。”洗澡是李博达每次收工后首先要做的事,起码一天两次。

李博达一撸袖子,被遮住的大臂白嫩,更衬得小臂黑红。圆寸头、破汗衫、工装裤,考古员学历他除了鼻梁上的一副黑框眼镜,其他装扮和周边村子村民没两样,“这是考古工地的工作形象,我平时在学校可不是这样。”李博达特意向记者解释。

李博达是学考古的年轻人,在海外攻读考古博士学位。这次到井头山遗址待2个月,算是实习。这个夏天,因为另一位年轻人——湖南女生钟芳蓉,她以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再次引发关注。她该不该学考古考古员学历?人们争论不休。

有人总结过考古人的共同特征:男,科班出身,高学历,清贫,单身。不过,记者来到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找到的考古人略有不同:科班出身,高学历,钱够花,“异地恋”。考古是他们的职业选择,这份工作,有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也常蹦出辞职和转行的念头。不过,在每一个当下,他们都依循前辈的脚步,回溯历史,传承文化,也找寻自己的价值。

考古员学历

孙国平(左)在井头山遗址仓库中向来访者介绍出土成果。 巩持平 摄

博士大部分时间在“挖土”

李博达趿拉着拖鞋从浴室出来。谈起话来,他很像一个博士。

他向记者介绍他的研究领域,“南岛语族”。看记者面露疑惑,李博达补充:“这是一个语言学概念,这种语系分布于西到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到台湾和夏威夷,南到新西兰的岛屿上,使用人口大概3亿左右。”

在李博达的知识框架里,中国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研究的重要区域。此外,井头山遗址因为“已发现了碳化稻谷,似乎存在稻作农业在中国沿海地区起源的学术亮点,这一时期正处在狩猎采集向农业过渡的早期阶段,研究价值大。”这也是他来到井头山遗址的原因。

但来这里后,博士生李博达大部分时间都在“挖土”。

井头山遗址很特殊。这是一个约20000平方米的贝丘遗址,古时候是海边坡地,滩涂环境。因为遗址埋得深,且上方是厚厚的饱水淤泥,极易流动塌方。现在,在750平方米发掘坑的四周,一根根钢板深扎地下,围成了一道“铁壁铜墙”,这是花费近2年时间预先建好的钢结构基坑。也正是因为这座基坑的建造,让井头山遗址的发掘,成为我国对不同环境下特殊考古对象发掘的三大经典范例之一。

基坑深约8米。不断有水流向坑底。孙国平在基坑四周布置了大中小三套共20台水泵,一旦水位超过警戒,水泵自动开始抽水。一个礼拜前,2小时暴雨后,整个发掘基坑被泡在水里,水泵连续工作两天一夜,水才抽干。即便如此,平常时候,也得穿好长及小腿的胶鞋才能下基坑。

李博达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淤泥,在脚下的活动范围内铺了几块木板,不至于陷进去。他的工作对象是一堵“墙”。他事先用竹签固定好基线,明确土层的年代,2个民工打下手,爬上爬下,帮他把挖出来的土层样本抬出基坑。李博达背了一台单反,给每个土层拍照。挖土,拍照,标记,然后再次重复这些步骤。

李博达下基坑总会拎一个工具箱。不过,箱子里的工具却不似看起来专业。塑封袋、卷尺、基线、竹签、工业用刷,都是他从购物网站上几十块钱淘来的。他还买来一个晾衣架,搭配一架矮梯子,上面铺一层快递箱上拆出来的纸板,组成一张“小桌子”,撑在坑底。不过,经过1个月日晒雨淋,纸板湿了干,干了湿,最近已经非常糟糕了。

民工是从周边村子招募来的,大多在60岁上下。时节已过9月,坑底依然潮湿闷热。有人脱掉上衣,在手里拧成麻花,汗水“滴答”考古员学历;有人干活时打赤膊,露出晒出的“背心印”或“短袖印”。李博达带着宽沿帽子,一天在坑底待7小时,“上岸”时,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不觉得乏味吗?人们总觉得,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内容又重复且枯燥,年轻人的忍耐度总是差一些。李博达回答记者:“能从事考古的人大多如此,没人叫苦。”

考古员学历

井头山遗址花费3年时间建造了钢结构基坑。 巩持平 摄

“下田野”是一道分水岭

井头山遗址在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镇子以每月开集市的农历日期命名,这里的村民每月逢三和七的日子赶集,旁边的镇子叫‘二六’)。从余姚市区出来,开车上省道,先经过一片汽车4S店,再经过一片工厂厂房,在拔地而起的各类工厂中间,地势突然“下凹”的地方,就是井头山遗址的发掘现场。

和基坑相距10米,靠马路边,有一排活动板房搭起来的临时住所,那是考古队的生活区域。他们在会议室端着餐盘吃饭,在厨房的隔间里洗澡,宿舍和办公室是同一间。因为地处工业区,常有重型卡车从马路上开过去,压得地面,甚至整间房子,都抖动起来。

这样的环境,在考古工作者的评价体系中,是“很好”的条件。

“能吹空调,有固定的房子住,能用上电,网速也很快,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李博达说。

2018年,李博达第一次参与考古发掘的野外工作,是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来自多个国家的考古人员组成了考古队,他们坐单引擎的小飞机直接降落在小岛的草坪上,再飞得稍远一点就是大海。

他们住茅草屋,晚上下雨了,李博达被惊醒,感到奇怪:“脸上怎么都是水?”在当地,雨水珍贵。岛上四面环海,没有河流,只有一个水箱,雨水是唯一的淡水源。收集来的雨水“一水多用”,洗澡、做饭、甚至直接饮用,水都从水箱里取。

在国内,80%的遗址发掘工作都在城市郊区或者偏远农村。虽基本生活能够保障,远离人群的清苦和孤独,也是考古年轻人的必修课。

井头山遗址2013年被发现。同年,王永磊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他本是化学系的,大二时候,主动转专业到考古。2009年,他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实习,“我们10个人睡一个房间,上下铺,没有空调,再热的夏天也只有电风扇吹吹。”

朱叶菲是个女生,10年前,这在考古队里还是稀罕事。她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时间比王永磊晚两年,也是“半路出家”,本科时候读了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成为考古专业硕士。研二时候,她到湖北下田野,住在工地附近的农户家里,村里连快递都送不到,更别说外卖了。

农村没有公交车,因为距离远,位置偏,出租车也叫不到,“进去了就很难出来”。朱叶菲当时住在村里村委会的老房子里,一个房间最多时候住了7个人。年轻人们思念城市,周末偶尔从隔壁开诊所的医生那里借来面包车,八九个人努力挤进一辆车里,30分钟到镇上,吃一顿烧烤,再回去。

在考古专业,“下田野”被视为分水岭。之前,考古知识皆从纸上来,之后,考古实习生们才真正见识了考古的样貌。

能坚持下来的考古人得对农村的“清净”安之若素。王永磊和朱叶菲都是如此,晚饭后在寄宿的村子里散步是他们最常有的娱乐活动,即便回到城市家中,两人也都“宅得很”。

李博达也喜欢工地,工地是更开放的环境,人和人更容易建立信任和联系。比如,每到饭点,厨房阿姨会用余姚方言朝基坑里喊:“后生啊,吃饭啦考古员学历!”他也和一起做事的民工建立了默契,现在,手往背后一伸,接下来要用的工具就自然被递到了手上。

“考古队都在一起吃睡,也见过彼此最邋遢的样子。”李博达说。

年轻人不少,但还缺人

记者在井头山遗址采访的2天,孙国平迎来送往了十几拨客人——杭州富阳博物馆来交流的同行,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的学者“下坑”采样,还有山东大学的暑期实习生,特地过来学习。孙国平一遍遍说着相似的解说词,一次次打开仓库,给他们展示从淤泥里挖出来的点滴成果。

“你看孙老师,这是他主持发掘的遗址,他有成就感,讲多少遍都一样有讲解的激情。”王永磊说,每个考古人都需要这样的高光时刻,“这是最根本的动力,支撑我们把这份工作做下去。”

王永磊的高光时刻发生在杭州的良渚遗址。他喜欢看陶片,这算是种职业习惯。大多数时候,陶片的年代他一眼就能看出。那次,民工在清洗刚出土的陶片,他凑上去看,“这个陶片怎么如此不熟悉?”王永磊觉得蹊跷。经过一番查探,果然,那块陶片不属于“良渚文化”,而是更早的“跨湖桥文化”,由陶片顺藤摸瓜,一个新的遗址由此被发现。

不过,相对应的,对于考古人而言,最难熬的并非环境的艰苦和报酬的清贫,而是回报与产出往往难成比例。

“我们国家的遗址有成千上万个,但能有重大发现的,凤毛麟角。”王永磊有时和同事进行简单的考古调查,他们沿着河流走,或者在某一划定区块里走,紧盯着地上,有时会发现有年头的陶片,或者河流下陷比较深,也有的地层断面自然显露出了古代建筑的迹象,都可能存在古代遗址。

但考古发掘中,主动性发掘是少数,更多是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抢救性发掘。在开挖地铁或者修建厂房打地基前,都要进行勘探开发。“如果有发现,我们就去进行墓葬清理,把文物拿出来。”王永磊说,大多考古工作遇不到金银财宝,也有大量文物挖出来,找不到研究角度,不知有何研究价值。但无论价值几何,一个遗址大多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时间的发掘。

考古还缺人吗?这几年,所里进的年轻人不少,王永磊详细数过,他们80多个人的聊天群里,比他年轻的就有十几个。

“人手还远远不足。”接下来,王永磊将去距离井头山遗址不到2公里的地方,主持一个水稻田遗址的发掘。要挖的地方很大,有7000平方米,需要三四十个人手,这几天,他正忙着各方打电话,请各个专业院校推荐一些优秀毕业生来。

另一重压力来自家庭。因为长期住在考古发掘工地,考古人只能“异地恋”。王永磊的女朋友在青岛,家里介绍的,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找对象”的话题常被考古人拿来自嘲。一个同事被老婆吐槽:“要不是上学时候就跟了你,不然早不要你了。”还有位同学的女朋友在研三时候提出要求,毕业之后不能再干考古,毕业后,那位同学进了房地产行业。

不过,李博达现在还单纯地享受着研究的乐趣。“先努力为人类获取或创造一点新的知识。”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巩持平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ikao/15049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