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考网大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学历好吗?

原标题:大漠崛起航天人才方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打造高层次科技队伍综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学历

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昀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通讯员 郑伟杰 郝祖文 奉青玲

2021年1月29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学历,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学历;9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学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东风着陆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学历;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学历;10月27日,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F卫星……

今年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执行14次航天发射回收任务。伴随着超高密度、超高难度、超高强度任务进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0号指挥吴华等数十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竞相涌现。

“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终将抓好人才建设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大党管人才力度,努力打造高峰引领、梯次跟进的航天科技人才方阵。

树起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要实现“世界一流综合航天中心”建设目标,更需要一流的人才。

“虽然名校毕业生聚集但‘名人’不足,虽然高学历人才众多但‘高层级’人才偏少。”5月26日,在卫星发射中心组织的博士座谈会上,“三清博士”谷振丰针对当前人才培养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挖掘内在需求,精准对接高校,有针对性地挑选、培养、使用人才。

2006年谷振丰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学校“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号召下,选择来到中心工作。同年,他得到中心大力支持,继续返回母校攻读“直博”。

博士毕业后,谷振丰主动申请到发射任务一线工作,从最基础的火箭测试操作手做起,给火箭安装仪器、连接插头、记录数据。回想起自己的成长进步,他感慨:“我担任新型火箭首飞指挥、负责新单位组建,是组织给了我广阔的舞台,使我的能力素质提高了,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荣誉。”

8年来,谷振丰先后参加了以神舟十号、神舟十三号等为代表的7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担任了我国第一个固体运载火箭、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等型号任务的测试发射关键指挥,并承担了多项航天领域课题研究,获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科研人员服务,为航天发射万无一失服务。”博士座谈会现场,中心负责人的一席话引发了强烈共鸣。

召开博士座谈会、开展科技人员“大谈心”、制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3条措施……中心深入开展人才建设调研,专题研究矛盾问题,全面梳理抓建思路举措,加速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树起了培养人才为航天的“风向标”。

培养堪当重任的“领航员”

“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电气系统各号注意,两小时准备!”7月29日,天绘一号04星发射现场,中心发射测试站测发大厅内传来电气系统指挥张健清晰洪亮的口令声。

2020年1月,刚满28岁的张健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从学员到电气系统指挥,张健只用了一年时间,他的进步速度让人惊叹。

“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离不开党组织提供的历练平台。”张健说,单位针对新毕业博士理论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安排他在一年内参加控制系统所有关键岗位的轮岗历练,让他受益匪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像张健这样的青年才俊中心还有很多:25岁担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遥测系统指挥的助理工程师陈启蒙、让青春为党旗添彩的“90后”测控群体……

今年以来,为圆满完成各项航天发射任务,中心坚持打牢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以组建火箭质量监管“大专班”、开展科技人员“大训练大考核”为抓手,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为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心负责人认为,只有坚持全方位培养和使用人才,不断抬高科技人员能力素质的“天花板”,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堪当航天重任的“领航员”。

今年以来,中心大胆推荐使用优秀年轻基层科技人员,逐步实现固定式、应急式、补缺式培养模式向系统化、全方位和体系式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呈现崭新局面。

打造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中心是技术密集型单位,过去因科技人才而兴,现在也必须因科技人才而强。”中心领导班子分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势时一致认为,只有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才能把中心打造成为成长成才、创新创造、难舍难离的新时代奋斗热土。

为了进一步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8月中下旬,中心领导班子分成9个小组下沉到基层单位,与科技人员进行“大谈心”。

科研氛围还不够浓厚、论文审查周期较长、考评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一个个制约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和影响科技人员归属感、价值感、获得感的堵点难点矛盾点浮出水面。每年召开一次“联合实验室创新合作年会”和“科技创新年会”;论文发表审查只跑一次“一站式”办理等16项服务保障措施也随之出台。

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心各项人才建设制度的出台,引进甘肃省优秀师资力量加强科技人员子女教育,修建152公里“东风渠”营造更加美好的拴心留人环境,以及开展家属体检关爱、子女幸福成长等十项行动的一系列务实举措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科技人才是中心建设发展的主力,更是创新超越、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该中心领导如是说:“年初以来,在中心党委强力推动下,在目标牵引、任务锤炼、融合借力、分类抓建的理念引领下,中心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集群化、实用化,高层次航天科技人才方阵正在大漠深处崛起。”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自考学历提升报名_自学考试信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123kaoshi.com/zikao/13258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